也谈“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2023-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各抒己见 ·

 

 

也谈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

      

 

(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 宜兴 214206)

[摘   要]在高中历史新教材研究方兴未艾之时,王昌月与严龙梅两位老师关于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引 起了热议。究竟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本文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 设计片段为例,试图找到纲要教学的基本诉求点以及基于相应学业水平层次的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纲要教学,工业革命,学业水平层次,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2)07-0062-05

 


 

 

王昌月与严龙梅老师分别发表于 《历史教 学》的两篇课例分析文章,围绕同一课题(工业 革命),教学立意和设计思路迥然不同,各具风 采。仅从文章所呈现出的大致思路看,王老师在 几乎脱离教材文本所建构的知识结构的情况 下,驻足于“工业革命”的概念演绎,着眼于“历 史解释”的素养孵化,我们从中可以管窥设计者 卓尔不凡的教学创意 ,其最大的特点是概念驱 动和思维发散;严老师则以教材结构为主轴,主 流共识为引擎,具体史实为素材,适度植入学术 研究成果,完整展现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脉象,其 最大的特点是依标据本和逻辑渐进 。令人欣喜 的是,两种关于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话题,引起 了全国同行的讨论 。一段时间来, 大家在微信 群、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各抒己见、众说纷呈 。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那


就是伴随着新教材实施, 我们需要反思近三年 的得失,在争鸣与碰撞,众筹与分享中获得新的 启示 。再回首,是为了行致远。

 

 

在反复研读两位老师的文章之余, 我感觉  到,从两节关于工业革命的具体微观课例中,引  发出来的思考和商榷 ,实际上反映了一线教师  对于课程观、教材观,以及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  能力关系、教学评一体化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在  我看来,我们有必要先回归课程的原点,做一点  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的定位与目标。

所谓“纲要”,字面含义就是提纲携要。所谓 “ 必修”,顾名思义就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 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 。 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文简 “《纲要》”)所要达成的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 ”规划教育学西部项目“ 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审美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 XHA200287)阶段性成果。

①    王昌月:《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 年第 10 期;严龙梅:《立足统编 教材的历史解释与研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 年第 1 期。

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 9 页。

62


 

 


中外历史发展大势 。从这个角度反观 《纲要 (下)》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节课,我们的 教学立意和学习指向,到底应该定格在哪里呢? 一言以蔽之, 那就是通过工业革命前因后果和 历史进程,透过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典型人物、典 型成果、典型现象,从“纲要”课程学习目标 “ 历史发展大势”的上位视角,俯瞰工业革命;从 “ 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 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的下位视角仰望 “ 历史发展大势”。

从上述课程标准关于“纲要”“必修”的定义 及其目标定位,以及“工业革命”的核心知识与 内容要求的视角 ,反过来审视两位老师的教学 设计 ,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忽视或者淡化了原初 “顶层设计”意图。

王老师在“历史解释”的视域下,从“工业革  ”的概念出发,创设情境追求学科素养,并没  有紧紧围绕教科书的框架和素材,这样做固然  有其精妙的立意 。但是,从教学评一体化和目  标达成的角度看,仍旧淡化了作为工业革命内  容的核心知识;虚化了作为工业革命概念支撑  的历史情境;弱化了作为工业革命的现象的整  体结构 。此外,从“历史解释”的高度统摄工业  革命一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是 历史解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实属“课  程目标”,亦即学生通过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选  修三类课程学习,最终所达到的具有历史学科  特点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非一节 工业  革命”课所能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用抽  象的和上位的“历史解释”,作为具体的工业革  命一课的主旨,似有忽视知识内容的多重具体  要素之嫌;二是以“工业革命”的概念演绎来追   历史解释”素养目标,剑走偏锋,尽管王老  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运用了相关史实来支撑工  业革命的概念,但是依然给人一种概念先入为  主的观感, 或多或少会陷入以论代史的窘境, 从而导致缺失具体史实支撑的概念悬空;三是  抽象的“历史解释”在“工业革命”这节课中,似  乎缺少了具体的分类指向,如课程标准中所要  求的 描述”“ 辨析”“ 揭示”等历史解释的思维

 


要素,同时也没有对相关要素进行“水平划分 ” 的具体要求 ,所以从教学评一体化统筹的角度  看,这种抽象、笼统的历史解释目标,实际往往  会高高挂起而难以落地。

严老师的设计, 大体上反映了当下一线中  学历史教学的实态和常态 。在课程标准内容要  求和教科书内容结构的框架下 ,依据工业革命  的前提条件,发展进程,后果影响等顺序环环递  进,充分运用教科书资源,植入了学科研究的前  沿成果, 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工业革命和工业社  会的历史面相和路径 。但是,这种严守教材、均  衡用力 、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  下,尤其是在《纲要》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值得  深思的问题。从本课内容看,它涉及两次工业革  命,既要交代背景、过程、影响等本体知识,也要  顾及史料阅读 、问题导向 、师生活动等教学策  略,加之教材的表达往往微言大义,如果我们追  求面面俱到,且不说面面不到和漏洞百出,而且  易在“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中,淡化了核心知识, 很难理解课标和《纲要》所体现的大趋势。另外, 这样的设计也与初中工业革命知识重复叠加, 忽视了将初中原有的对工业革命的认知,从历  史趋势和思维进阶的角度加以升华。

 

 

我认为,作为必修课程的“影响世界的工业 革命”一课,要强调课标“ 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 历史发展大势”的基本要求;从“历史解释”的诸 多要素而言 ,应该聚焦于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 层因果关系,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学科核心 素养水平划分而言 ,应该依据必修课程的基本 要求,定位于第一、第二水平层次。基于此,我将 工业革命一课置于一个宏阔的历史时空中加以 考量:从《纲要》呈现的通史视角,渗透课程标准 强调的它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历程 的总目标,从人类历史长时 段和大空间中理解工业革命的地位。

从本课内容的整体建构、教学流程、学习环 节出发,我首先在研读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锁定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第 9 页。

②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第 16;9 页。

63


 

 


核心知识。积累大量学术研究成果,苦苦不得门 径的我,蓦然回首,教材的本课课题“影响世界 的工业革命”跃然眼底。这恰与课程标准的内容 要求 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如出一辙, 教材编写者把工业革命置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视角加以考量 ,无疑就是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拿 捏, 这也为我最终确定本课的核心知识和学习 重心指明了方向。按照课标与教材的精神,我们 不难看出,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以及工业革命 过程中涌现的重要发明等 ,其根本指向都是为 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

宏大叙事有利于揭示规律,但易如空中楼 阁,若缺乏具体的知识支撑,难以形成能力 。对 工业革命一课,我在紧扣核心知识,培养学生能 够初步“揭示深层因果关系”和“理性分析与客 观评判”两个“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借助宏 大叙事以揭示规律,建构体系;借助具体知识加 深理解,进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下面,结合 本节课的若干设计片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关于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与旧教科书必修教材相比,《纲要(下)》把两  次工业革命两课时的内容,整合为一课时。第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强调的是第一次工  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在英国爆发 , 除了英国的资  本主义制度确立,政局稳定,市场扩大等原因, 特别增加了生产技术 ,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  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目“工业  革命的进程”中,展开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  重要发明 ,增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历史  背景 , 以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显著特点  等。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把两次工业革命  带来的不同影响糅合在一起,详细地从生产力、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社会阶级结构、社会生活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其中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  素养,从多个角度强调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  响等内容,都是旧教材没有提到的。

新教材对两次工业革命的有机整合 , 内容 更精简清晰,至于这样改动的原因,我想可能有 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关于工业革命的背景。新教材从两个


角度来谈 ,一是为何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发  生;二是为何偏偏在岛国英国发生 。一般来说, 分析历史背景都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具体  时代下, 不外乎从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两个方  面来考量。为什么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要发生  工业革命,这是必要性;而英国又具备了发生工  业革命的哪些重要条件,这是可能性。两者相结  合,这就比旧教材的分析更加全面,到位,也更  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背景的方法。其次,把  两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课时 ,必然面临一个比较  的问题,这符合学业质量水平中,对学生能够  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 ,如古今  联系、中外联系等 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进  一步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 , 以及比较  史学的研究方法。学生由此理解,第二次工业革  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 ,而是更高  的发展阶段, 或者说是基于新时代的进一步创  新 。最后,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单元教材编  排就可以看出,旧教材把两次工业革命放在“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这个单元里,特别  突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而  新教材则强调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各方  面影响,从生产力、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社会  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等各个角度 ,尤其强调其  对环境的污染 ,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等消极  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补充说明  是很恰当的,也是必需的 。因为工业革命对当时  及后世的影响 ,绝不仅限于推动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最终形成 。唯物史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  看待历史。工业革命在开始的时候,也许主要起  了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世界进一步紧密联系等方  面的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和扩展,给  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 ,也包括极大的消极  影响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  与犯罪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教材这一点上,展现得更全面、客观。

综合以上情况,按照纲要教学的要求,我们  不妨进一步打开思路 ,把工业革命放进整个人  类社会文明范式转型的历史中来看待: 野蛮渔  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信息时代 。 马克思认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


①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 2020 年修订)》,第 16;42 页。

64


 

 


标志, 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  的过程中,对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其重要的动力。 而实现工业文明的关键之一,就是动力问题,所  有的生产工具都离不开动力的支持。在此,我们  可以再次拓宽视野,从人力到畜力、水力等自然  力,再到蒸汽力、电力等混合力的角度,进一步  解读工业革命的历史定位与进程。

基于上述思考, 我们可以将本课教学目标 设定为:

1)能够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 进程,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释两次工业 革命的爆发 , 以及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 起的变化,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能够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生产 关系引起的变化 ,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 远影响。

2.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设计思路

有人称工业革命为技术革命 ,也有人称之  为产业革命 。其实工业革命包含两方面根本性  变革:一是生产技术上的,二是社会关系上的。 许永璋在 《谈谈研究工业革命史的意义》 中指  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在政治革命夺取了政权  之后,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英国著名历  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则更明确地指出:工业革  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  引人注目的变革 ,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 ,而是  “ 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的中世纪规章条例”。汤因比认为比技术革新  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亚  ·斯密提出的自由竞争,被瓦特所代表的新兴  阶层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 。当他们在西方各国  的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时,亚当·斯密的理论开  始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 由此形  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因此对教学而言,不宜  局限于细碎的发明创造等史实中, 我们要从大  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纲要  (下)》 前五个单元结构间的逻辑联系中认识历


史的嬗变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面貌 ;思想 解放的文化图像;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趋势;农业 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经济范式 。进而理解工业 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迭代发展中的影响 。这样的 分析站得更高 ,也对工业革命发生背后深层的 因果关系有宏观上的把握。

很多老师在设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都是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两个方面入手。这是正确的做法,但在具体分析  的时候,尚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我们可以从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单元本体两  课内容的逻辑关系,感悟存在与意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  内涵 。从本单元所隐含的巨变 困顿——憧  憬的思路,辩证理解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这样  我们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工业革命本身 ,而是  从单元的角度出发 ,显得更有说服力 。举例  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实就是由工业革命所  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所引发的 。随着资本主  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  弊端逐渐显现 。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中不断遭  受剥削和压迫 ,他们强烈呼唤着能够科学指导  工人运动的新理论的产生,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 这样的设计, 不是从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方面来  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而是把工业革命放在当  时的时代背景之下, 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倒推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这样不仅可有效  地避免在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出现“碎片化 ” 的问题 ,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纵向  联系分析的能力。

除了纵向联系之外 ,还有横向联系 。从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浪 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二是列强对 外侵略的浪潮从殖民扩张到瓜分世界 。这两股 浪潮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这 个时期所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都反映出 上述两种历史发展趋势, 或者是在这两股浪潮 的推动下发生的 。例如 19 世纪中期,德意志的


 

 

   许永璋:《谈谈研究工业革命史的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年第 3 期。

②    阿诺德·汤因比:《产业革命》,宋晓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年,第 58 页。

65


 

 


统一(1871 年),意大利的统一(1870 年),日本 的明治维新(1868 年), 中国的洋务运动(1861 年),美国的内战(1861— 1865 年),俄国的农奴 制改革(1861 年)等 。教学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思 考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 欧洲、亚洲、美洲的同一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 非常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其内在的推 动力到底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这些事件与工业 革命有什么联系?

其实上面所说的两股浪潮 ,也可以归结为 同一个原因,那就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工业 化的过程是从思想到制度,最后再到技术,也就 是先产生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 然后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后 通过工业革命,真正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和随之产生的自由市场经 济理论,使得工业化几乎席卷全球。各国为了进 一步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纷纷采取各种 改革措施 。同时,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欧美各 国的生产力,使得他们的侵略扩张野心膨胀;相 应的,被侵略被殖民的国家,也被迫开始进行改 革,以挽救危亡中的国家。

通过这样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把工业革命 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地展现出来, 可以给学生更 多的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认识历史 事件的多重面相,从而客观落实“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的历史解释素养。


两位老师的精心设计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同时,他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将成为我进一  步思考的切入点。综上所述,首先,对于《纲要》的  教学,我们始终要紧扣“纲”“要”二字,不片面追  求面面俱到,且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  要求 。其次,我们要从更广阔的历史发展脉络来  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不是仅仅从当时的时代  背景来看,因为这样就很难形成历史发展的大趋  势和大脉络。再其次,不管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  心素养中的哪一个素养,一定要注意其具体的要  素,不可剑走偏锋,从而变成自说自话。

 

 

当我们从这节课走出来的时候, 我们觉得 两位老师的设计风格都很好, 大家的争论也很 有意义。我们只有在这样的争论过程中,才能不 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用李惠军老师的话说:要 在历史的高处跳望,要在历史的深处凝视,要在 历史的细处雕琢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创新课程 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何平,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宜兴中 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责任校对:钱孝璇】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