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这样的内容编排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呢?
【问题凝视】
1、例题: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
每人分几支 |
分给几人 |
还剩几支 |
2 |
5 |
—— |
3 |
3 |
1 |
4 |
2 |
2 |
5 |
2 |
—— |
问:观察这4种分法是不是都在平均分?
错误:学生认为只有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2种情况是平均分,另外2种有剩余的情况不是平均分。
2、例题:8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错误:8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了( 3 )份,还剩2根。学生认为剩下的2根也是一份,究其根本亦是对“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的不清晰。
研读教材发现,教材把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课时上,这样的编排对学生而言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理解。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这样的内容编排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呢?
【成因透视】
(1)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缺乏
分东西会有剩余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大部分学生的确有“余数”的生活经验,并且都有过分东西正好分完,也就是“平均分”的情况,也有分东西有多余的情况。但是现在大部分孩子的动手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旦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语言,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联想到生活实际,从而如果因此就高估学生,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
(2)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差距
学生思维水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这种个性化的存在。而且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除法本来就比较难理解,而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理解的。而且有余数的除法是没有直接的口诀可以用,并且有了余数需要记忆,这样就加重了学生大脑的负担。
(3)本节课的重难点比较多
“认识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和“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把两个知识点融在一节课,很多学生难以掌握。
【出路审视】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还为接下来的除法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是新旧知识的融合和进阶,新是因为有余数除法的形式是新的,旧是因为它是原来的知识“平均分”的延伸。在这样一节学生比较熟悉又有点新鲜的课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新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因此基于本节课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它们为学习做好正向迁移的准备。
(1)改变教学课时安排
在此设计2个课时,把重难点分散开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数形结合”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利用小棒摆图形贯穿两节课,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3)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数学理解的主体也是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例如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个内容教学时并不用和盘突出,而是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来找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片段重构】1500
一、第一课时:重点为认识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重点教学片段设计:
一、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10根小棒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根 |
分给几人 |
还剩几根 |
2 |
5 |
—— |
2.继续分:每人分3根、4根、5根呢?
(1)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2)汇报分的结果: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分完了吗?还剩几根?
每人分几根 |
分给几人 |
还剩几根 |
2 |
5 |
—— |
3 |
3 |
1 |
4 |
2 |
2 |
5 |
2 |
—— |
3.思考:
(1)请你观察一下,以上分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2)这种正好分完的我们可以除法算式10÷2=5(人)来写,这种正好分完的呢?除法算式怎么写?
(3)认识余数。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时,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4.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平均分)
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还剩几个?这1根还能再分一组吗?为什么?这剩下的1根能不能不写了?在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10÷3=3(人)……1(根)
商的单位是什么?余数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单位不一样?
(2)每人分4根,怎样列式?
10÷4=2(人)……2(根)
4.小结: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5.读法。
这样的除法算式怎么读呢?指导读法。那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第二课时:重点为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教学片段设计:
一、复习旧知,加深认识
1.动手操作,对比复习。
(1)出示题目:14根小棒,平均分成 2份。你会分吗?
14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呢?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4根小棒,平均分成 2份,每份( 7 )根。
14 ÷ 2 = 7(根)
14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 4 )根,还剩( 2 )根。
14 ÷ 3 = 4(根)…… 2(根)
(3)对比两题: 相同 不同
平均分 无余数除法(正好分完)
除法 有余数除法(有剩余)
2.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1)仔细观察图,说说是怎样平均分的?
(2)根据分法填写算式,强调单位名称。
(3)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揭题:今天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我们要找一找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奥秘呢?快让我们开始研究吧!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例2)
1.摆一摆。
(1)让学生动手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
(2)谈话: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3)动手摆一摆。
(4)填一填。
2.根据摆的情况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12 ÷ 4 = (个)
13 ÷ 4 = (个)…… (根)
14 ÷ 4 = (个)…… (根)
15 ÷ 4 = (个)…… (根)
16 ÷ 4 = (个)
3.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小棒根数 |
|
|
|
|
|
正方形个数 |
|
|
|
|
|
余下的根数 |
|
|
|
|
|
16根小棒在摆正方形,为什么不是摆3个余下4根呢?
4.观察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再添1根小棒,17根,能余下5根吗?那余数是?18根、19根、20根,余数是多少呢?那余下的数不可能满几根?为什么?余数最大是几?
5.小结: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只会出现1、2、3,说明余数都比除数小。说说为什么余数会比除数小呢?
再观察复习中的有余数除法算式,是不是“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板书结论: 余数都比除数小
6. 专项练习:(1)☆÷7=○……□,□里最大填( )。
(2)☆÷□=○……7,□里最小填( )。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邱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