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再构:“用活教材”的一种途径
潘开英
2013年在《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1期发表,2014年5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
【摘要】英语教学应“用活教材”,对文本进行再构。原则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兼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体实施时,可创设匹配的语境、提炼合理的主题、进行恰当的拓展。当然,文本再构,仅是“活用教材”的一种途径,对于教材更多的使用角度,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发、挖掘。
【关键词】“用活教材” 文本再构 原则 实施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不能盲目崇拜教材,也不主张直接拿来就用、照本宣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深度认识和深层理解,然后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及学习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材料。英语教学应“用活教材”,对文本进行再构。文本再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教材有深度的认识和深层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要,基于教材对词句部分进行合理的改编与重组,使教学的语言材料更有意义、更具完整情节、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让经过再构的文本在学生的视界里苏醒,焕发生命活力,吸引学生在新的情景中饶有兴趣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一、文本再构的遵循规则
(一)基于学习能力
文本再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所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促进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它不仅是立足教材之上,还是基于学生能力范围的再构。上海著名的小学英语教学专家朱浦老师这样评价再构文本:情景的巧妙串联,使文本再构后的内容与原有教材内容相比显得更加丰实、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加了文本的难度,而只是拓展了宽度(朱浦,2008)。那就是说,再构的内容是基于学生能力之上的,学生不会因为拓展了内容而觉得原本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从而可能会出现学习畏难情绪,相反,再构的文本应该让学生觉得不难却情节生动而富有新意和情趣,这样的学习才会轻松而有成就。文本再构就如重新创意摆放房间里原有的物品,而不是给它添置新家具,这样才能确保再构的材料是学生可理解的、贴近其能力最近发展区的,这样丰实的“语言输入”就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之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形成学生课堂精彩的“语言输出”。
(二)符合记忆规律
语言的积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犹如小球滚大球。“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初次学习后20分钟,记忆的内容遗忘很快,保持下来的内容仅为58.2%,一小时后为44.2%。利用文本再构能有效地复现常用词汇,增加学生接触已学词汇的机率,减轻学生的词汇遗忘率。目前最常用的文本再构方式就是合理组合新旧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很多词汇学生只是在它们所在单元的学习时说一说,用一用,到了后面的单元,若书上不提及,教师们也通常不会在教学中涉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很容易遗忘这些内容。教师借助文本再构有意识地把学生学过的一些相关的重要词汇以不同形式反复呈现在再构的语言材料里---可以是“穿旧鞋走旧路”,以词汇原来的形式呈现在新的语境里,使新的语言更为丰实有意义;也可以是“穿旧鞋走新路”,用原有的词汇表达新的意思。
(三)兼顾价值引领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浸润生命,丰厚思想。教师在进行文本再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文本是否符合生活常规习惯,不显怪异;还要使文本充满情趣,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美好情感;更要关注再构素材的思想性与教育性,适时以素材富含的寓意去启迪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感悟语言的同时,理解人生的道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本再构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匹配的语境
杜威说过:“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任何语言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语言情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条件。良好的情境能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学生在匹配的语境中学习更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记忆。面对教材中的一问一答的句子,教师首先要考虑:这样的问答会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可以创设怎样的情景来教学并操练所学?如以上的例子中,通过与现实生活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 something.如果放在面对面进行询问,就显得明知故问,不符合一般交谈的习惯,这个问话应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问起的,所以我们不妨给它创设一个“电话询问”的情景来展开对话,如:
A: Hello! May I speak to Helen?
B: This is Helen speaking.
A: Hello, Helen. This is Nancy. I want to go to the park.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
B: Sorry, Nancy. I’m busy now.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doing some cleaning, and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do.
A: Never mind. I can go with my mother then.
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景中,才会引起师生或生生间真实性互动,他们的学习才会情趣盎然,他们才会主动思考,将语言进行自主吸收内化。
(二)提炼合理的主题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还要善于根据自己创设的情景提炼教学的主题,使教学浑然一体。
如牛津小学英语(译林出版社)3B Unit Three Family members Part BC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家庭成员的词汇以及会用Is he/ she your…?Who’s he/she? 对人物进行问答。通过分析教材内容,为了让课堂教学凝成一个整体,我把教学内容重组成“猜一猜Mike家的成员”,使新授内容有序串联起来,如:
T: This one is not a girl or a woman.
S1:Who’s he? Guess!
S2: Is he your…?
S1: Yes, he is. /No, he isn’t
S2:Oh, he’s….
让学生围绕“猜人”这个主题,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和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有了这样的主题,师生的交流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就可以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学生对于学习的印象就不会像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是串成的一条精美链子。
(三)进行恰当的拓展
创设语境、提炼主题,只是为教学建构了大致的框架,要使这建构的“学习堡垒”更为坚实,教师就要进一步联系前后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使学习语言贴近生活,与学生情感相融;使情节引向深入,激起学生主动思维。
仍以上牛津小学英语(译林出版社)3B Unit Three Family members Part BC的教学为例,虽然理清了教学的主要脉络,但可以针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猜测人物”时设置一些“关卡”,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运用哪些语句来使得整个语言交流别样生动而情趣呢?追溯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学生在3A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已学过用tall/ short, fat/ thin对人物形态进行描述,另外学生对颜色词也相当熟悉,“猜测人物”时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形态、穿着这些“特点” 猜测是否更为情趣化呢?结果不言而喻,学生对教师给出的3张相仿的人物图片猜测:
T: One of the men is my friend.
S1:Who’s he? Guess!
S2: Is he tall/short?
S1: Yes, he is. /No, he isn’t.
S2: Is he fat/thin?
S1: Yes, he is. /No, he isn’t.
S2: Is he in blue?
S1: Yes, he is. /No, he isn’t.
S2:Oh, he’s….
不仅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不同,还要组织恰当的语句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样的再构文本,把前后所学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亲切可感,从似曾相识中感受不一样的语言韵味。学生通过深入猜测,对于“某个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或描述一目了然。
当然,文本再构,仅是“用活教材”的一种途径,对于教材更多的使用角度,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发、挖掘。
参考资料:朱浦.2008.教学专题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