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青春珍爱友谊 2020-10-2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沈佳静 所在单位: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执教内容:青春期教育 参加对象:初中一年级

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迅速而明显的变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异性间产生了神秘感,对异性多了一份好奇与关注……正确认识并学会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异性间的交往,积极、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能力目标:

提高对男女同学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学会与同学正常交往。

知识目标:

懂得男女交往对个人、集体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重点: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会、个案分析法等。

教学流程:

导入:

在(同桌的你)的背景音乐下播放PPT(关于平时男女生之间互帮互助,欢声笑语的图片)

师:冰心曾经说过: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的确,充满友情的日子,给人几许暖意,让人品味到生命的的甘美,生命的真实和生命的激越。友情将陪伴我们走过漫漫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珍贵的友情,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题:《把握青春 珍爱友谊》。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引起学生共鸣,调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便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第一板块:

 

青春驿站——倾听男女生的交流

师:提出3个问题:

1、在班级中有没有比较要好的朋友?

2、在班级中有没有比较要好的异性朋友?

2、3、有没有人从来没有与异性交往过?

[这3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认识到男女交往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师:播放FLASH《我是女生》

这首歌是女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男生眼中的女同学是什么样的呢?女生又会如何评价身边的男孩子呢?

[问题提出后,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交流,教师巡回、倾听,并分别请3——4个男、女生发言,后师生共同总结男生的特点,如勇敢、大度、坚强、精力充沛,但粗手粗脚,马虎大意;女生的品质如热情、善良、温柔、感情细腻,但爱斤斤计较,优柔寡断。]

师:这些任务分配给谁呢?

1.  搬运新书、搬课桌。

2.  擦玻璃、整理讲台。

3.  打扫教室外包干区的落叶、统计班费的支出情况。

[总结: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因此不能只与同性交往而不与异性交往,但在交往过程当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品质。]

第二板块:

开阔视野——男女生交往的“异性效应”

分析案例:

某中学组织同学外出野餐。第一天,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席而食,结果是男生个个狼吞虎咽,女生则嘻笑吵闹,同样杯盘狼藉。

第二天,老师让男女同学合席而餐……结果出现了另一番情景:男生个个彬彬有礼,你谦我让,大有君子风度;女生则个个细嚼慢咽,温文而雅,大有淑女风韵。

{让学生通过这个事例分析男女生正常交往的良性作用。让学生知道男女生正常交往有利于集体建设,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老师小结:男生女生组成了一个多彩的图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因此我们鼓励提倡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畅所欲言

说说我们班级男女同学在交往上有哪些好的做法?还存在哪些不足?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男女生交往中好的一面以及处理不当的情况,更有益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监督。]

师:我们应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那么男女生交往中是不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呢?

第三板块:

青春不解风情——正确处理超越男女同学正常友谊的情感

案例分析:

女生小红是一个容貌秀丽、品学兼优的班干部,与学习困难的男生李伟同桌,李伟经常向小红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或者借一些学习用品。小红正在做数学作业,一张小纸条悄悄地传到她的面前,字条上写着:

“请放学后到青年公园门口见面。”——经常接受你帮助的人

小红心里”格登”一下,脸刷地红了,不知如何是好。那能不能帮帮她?

[四人小组讨论,也许这只是李伟想当面感谢小红, 小红首先不要先下结论认为这就是“情书”,是早恋现象,应该自然、大方地保持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假如真的是有特别的含义,那就找恰当的时机,委婉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拒绝这位男生。]

师:异性交往的困惑是人生成长的必经,是正常、自然甚至是美丽的。我们要坦然面对、理智处理。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我的感悟

作业: 搜集有关青春和友谊的名言和诗句,相互交流勉励。

青春寄语: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却不容易;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