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本真
江阴市春申中心幼儿园 周燕
我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认真系统地阅读了《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书,读后回味至深,对现代幼教工作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理论素质的提升让我感受到从事这项工作的“快乐与幸福”。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悟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生活化
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包含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生活”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及课程取得成效的保证。孩子个人生活充满了多种发展契机,呈现出生动和感性发展,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幼儿园生活应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既能反映社会需要,也能反映幼儿的需要,是一种与有意识的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充分关注和珍视这种价值。所以,幼儿园课程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生活本身以及幼儿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因此,幼儿课程教育回归“自然”和“本位”,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要体现整合性。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幼儿的学习机会。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情境性的,幼儿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情境性。“实习场”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情境性学习方式。实习场不是一个情境,而是情境脉络,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幼儿在实习场中的学习是整体的、综合的、操作的学习。如一个搭建幼儿园的实习场,除了搭建外,对幼儿园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计数,同伴间的合作等工作,都能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智慧。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练习了各种技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课程应体现整合、整体的思想,让幼儿在生活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去操作、学习,获得生长、生活所必须的一些经验。
三、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需要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
在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新的定位,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时时被幼儿的潜能所感染,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有这么一句话: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越过禁锢自己思想定势的“围墙”,也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带领孩子走出现实生活中的“围墙”。对幼儿来说,一切都是好奇的,路边的小水坑、草地上的蟋蟀、窗外的雨滴、雨后天空灿烂的彩虹、街上来往匆忙的行人无一不是他们好奇的焦点,兴奋的来源。脱下鞋袜,光脚跳进泥坑,体验一下皮肤触水、触泥的感觉;穿上雨衣,聆听雨的声音,体验雨打在身上的感觉,观察雨落地时所造成的奇特效果厖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带领孩子们走出“围墙”,使他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获得知识。这样,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积极
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幼儿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随着社会进步程度去整合教育资源、去创新课程设计,教师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变策略,用爱心培育,就会感受幼教工作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