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实践分享 2024-09-12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曹芸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3-25 执教地点:江阴市西市桥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项目化学习实践分享 参加对象:全体道德与法治老师

徐霞名师工作室活动:项目化学习实践分享

汇报人:曹芸

缘起:

其实我对项目化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比较有意思,我想这个下午时间大家都比较困,应该都不太喜欢听纯理论,所以我还是决定从故事讲起。

我知道项目化这个名词,首先要从一节课说起,2021年《读本》赛课,我们学校康滢老师参加市赛时定下的内容是《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拿到这节课惯性分析教材,会发现内容多——面涉及广,内容空——离学生远,如果是家常课,不瞒大家,我肯定就顺着课本讲,顶多迁移一些新闻案例,也不会多费心了,但这是去赛课嘛,我就和康老师开始大量搜集教学设计参考,当时这一篇吸引了我。你们仔细看,会发现这是初中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同一课,看到这篇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是这个第三个活动让我眼前一亮,脑洞也开了,我就想怎样把它变成适合小学生的活动,把不符合我们学情的内容调整,给个台阶,便于理解和操作,后来就呈现了我们赛课时的6组活动,是这样的,看,就不仅仅是讨论了,有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了。

比赛时,上课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年他们选手是编号,所以评委都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选手,我特地没和评委照面,我就想知道他们对于这个环节是怎样的态度。我承认当时有点赌的心态在里面。一个毕竟这个是初中的形式,二来在此前反正我是没听过类似的课。所以我特别紧张,当时刘英杰校长直接走下去看小组讨论,检查他们的任务单确认是学生自己现场讨论完成,他转身回评委席的时候眼睛是亮的,我就知道这节课成了。赛课结束后,三个评委就问我你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的,这属于项目化活动吧,不瞒各位,当时我第一次听说项目化活动。我一愣,回来立刻又翻出我参考的这篇论文,各位老师,请再仔细看,这篇教学设计中的表述,这种形式的活动叫什么,议题式。所以当时我脑子里定义的就是项目化=议题式。当然,这样定义肯定是不对的啊,后面再具体讲啊。

后来再有机会接触项目化是我们学校的课题,“江南文脉下家乡的桥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我申报的时候也是觉得这个项目化学习很新鲜就写了,也非常侥幸就过了。很快就迎来了中期检查,我在中期汇报中呈现了我们学校开展的一些项目化活动。请各位老师看,当时一位专家指出我们这个没有明确的问题,不是项目化活动,让我回去读夏雪梅博士的书;另一位专家说有主题,有成果,把活动当项目来做,很丰富,就是项目化活动啊,回去再研究深入一些,看看能不能从入项到出项教学评一体化。两位都是大咖,那种答辩的场合我是作答的,现在你们给出了两种观点,我也不敢问我这样究竟是对还是错啊,接下来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啊,为难啊,但是在他们两位的观点中,我还是捕捉到了一些信息的,回去读书。也是因为这个提醒正式打开我对项目化的学习。

我回来以后呢就开始搜索相关书籍,绕不开的一套,必读的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后来还开了一份书单的,下面这份书单中呢有的结合了跨学科的内容。

界定:

读了这几本书以后呢,我对项目化学习的定义也就慢慢清晰了。这是夏雪梅教授对项目化学习的定义: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种以支持学生探索真实问题、产生可见的项目成果为特征的学与教的方式。怎么理解呢,我觉得应该从项目化学习究竟从何而来讲起。

其实,项目化学习起源于建筑设计比赛,在16世纪意大利许多建筑学院举办各种设计项目比赛,要求学生一段时间内完成多个设计项目,质优者胜。这种设计项目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理论训练的补充,可以真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所以可见,最开始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或教学形式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指向真实作品的创造,体现了强烈的实践性。后来,杜威提出“做中学”教学理论,主张废弃传统教室,让教室变成一个个工作坊、商店、纺织厂、餐厅、厨房……公园里种菜,到厨房加工,衣食住行中衣服哪里来?自己纺织,遇到问题,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老师不会把答案告诉学生。结合杜威的理论,后来就产生了“设计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儿童兴趣活动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其实,从刚才举得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项目化学习进入了基础教育领域,并且是在真实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注重儿童活动和主体性。但问题是,一味满足学生兴趣,放任学生自己去形成学习目的,让学生自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很难让学生有实际收获与成长,所以,这种形式的项目化学习并没有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很久。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和课程形态,再次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当然,我们2022版新课标实施后,此时的项目化学习特别强调素养理念下指向核心知识的深化和思维迁移,不再仅仅凸显儿童活动,而是基于核心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以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学习需要,支持学生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理解学科的思维结构与价值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等重要品格。说到这,各位小伙伴,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和我们新课标上很多关键词是重合的啊,所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从这条发展线中,总结一下,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从当下来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向素养目标,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活动,而是一种指向素养目标的严谨的学习设计。二是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要全程统领,其实也暗含了另一个特征就是项目化活动是持续的学习探究过程(点3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并且最后是有公开成果的(点4:项目成果的公开性)。所以再回头看夏雪梅教授对项目化学习的定义: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种以支持学生探索真实问题、产生可见的项目成果为特征的学与教的方式。这样是不是好理解了。

崔允漷教授在《新课程关键词》中把项目化进行了分类,我觉得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帮助大家理解项目化学习。它是这样分的,从实施主体上来分,可以分为学生自主项目与教师指导项目,从实施时间长短分为微项目(1-2课时)、单元项目(一周或几周)和长项目,这两类好理解的吧,根据素养目标的定位和问题性质的不同将项目化学习分为活动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活动项目化学习指向通用素养目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多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真实问题出发,具有较强的实用导向。设计与实施的聚焦点在于关注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真实问题,从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到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就以我中期回报中呈现的这些为例,是不是项目化学习呢?根据这个分类来讲,就更趋向第二位专家的点评,我们中期呈现的是属于项目化学习的,比如思政这条线,根据主题任务:寻访调查身边的桥,了解桥的相关知识,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运河的桥和长江上的桥有什么区别?然后他们组成一个兴趣组,开始拍照搜集资料询问老师家长,最后他们得出结论长江上的桥更现代化,运河上的桥更古韵,前者见证时代的发展,后者见证历史的变迁。这个活动开展后,我想以后如果涉及运河上的桥改建改造,我们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孩子关注的要点一定是文化的传承,古桥修复和保护。如果长江上的桥改建改造,孩子们首先关注的一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家乡需要标志性建筑,需要满足交通需求的大桥,这就是基于问题培养素养指向未来啊,那我这个项目化活动它就是成立的有意义的。但实事求是,我当时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并没有思考这么深入,这个是研究了项目化学习后再回头思考的,有点后知后觉,也不能说第一位专家点评不对,主要当时还是自己没想明白。为什么要介绍这一类型的呢,主要还是现在的一个大背景,思政一体化、思政大课堂的提出,对思政课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课堂,我们要借助活动项目化学习把小课堂融入大课堂,就像刚才举得“桥”,再持续推进下去,就可以结合我四年级“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这个单元来做项目。

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立足点,通过学科真实问题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核心知识。这一类项目化学习要在设计要素和学科教学之间寻找联结点和契合点,让学生经历丰富多样的学科实践,学会用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视角对真实问题进行分析,要在教师的支持下综合学科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沟通交流、合作、创造性思维等具有共通性的素养。今天展示的两节课呢,其实都是我们江阴道德与法治团队跟着陆老师在做的一些尝试,就对应了这一类的项目化学习。以夏老师的课为例。

这是三下第四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围绕“交通与通信”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三课内容。先从正面介绍交通发展,再从反面思考交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最后引入有关通信的主题。夏校上的这课呢有两个板块“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交通发展大家谈”,两个板块体现的是“问题的呈现”和“问题的解决”,很多老师上来讲就是直击问题,聚焦交通发展带来的危害,然后三年级的孩子就会一边倒的开始批判交通问题,但事实上前一课我们才跟学生一起了解了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啊,这样切入教学无疑就是基于教师想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想要学什么。今天夏校设计的就非常巧妙,她从学生的出行体验和了解的交通工具入手,寻找到了契合点,以“解决身边的交通问题”为驱动领学生入项,紧扣“慧”字展开了微项目学习(慧看、慧问、慧查、慧想),引导学生课前“实地调查——发现问题”以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已有解决方案”,课上虽然短短几分钟的呈现,但这一系列的课前活动已经是在项目化学习中了,这样再开展课堂教学时的起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问题开始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孩子,课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汇报他们的发现及“提出建议——畅想未来方案”,同时教师在旁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从课上可以看到,学生汇报后,夏校都会予以回应和另外的补充,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交通发展,了解交通迅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以及人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对公共生活中的交通事业有整体而深入的认识,这就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的学科项目化学习。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呢一般涉及两门及以上学科的核心知识,由于跨学科也非常复杂,有跨主题、跨知识、跨技能等等,我还没有内化,所以暂时也不能结合具体的思政方面的课例来分析,所一这一部分我就简单过了,以后如果我尝试出来了或者看到了好的案例再和大家探讨。

实践:

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要素,我将项目式学习分为4个关键环节。以今天这节法律的课为例。

1.立足教学目标,锚定驱动性问题

一个开放性、适合学情的驱动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调动和激活相关的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所以我们第一步还是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

读本内容以这(课件)四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法治:故事导读,从民法典通过并实施的故事引入,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引导学生感受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第二部分法律是什么?读本以生活化语言讲法治:引用神兽“獬豸”阐述法治公平、公正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内涵。第三部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读本通过介绍宪法的内容、性质、地位及效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相关知识,进而认同宪法是根本法。并从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等突出体现国家维护宪法权威的具体做法。第四部分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从个人层面,我们要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最终以具体要求为本课落脚点,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中树立规则意识,做到遵规守纪。根据教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1.追根溯源“法”的含义,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内涵。2.认识宪法地位,知道国家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才能更好发展。3.树立规则意识,做到遵规守纪,争做宣法普法小达人。了解六上法治专册的老师应该发现,这一课的容量相当于六上一个单元的量,而读本我们最初就是有相应要求的,一课就要一课时完成,这样大容量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选择项目化学习了,用项目来延伸课堂。那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我们哪些重点教,哪些略教呢?

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法”字背后的故事,留心身边的展板,采访亲朋好友与法律的故事,初步认识“法”,把生活与“法”关联,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发现中提问并及时搜集问题,整理一下他们的反馈,分分类,会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观察和学习后,“法”的含义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自己内化,通过发现身边的“法”也能初步感知到“法”的重要,但对于如何遵规守“法”却提出了很多困惑,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的应该是第三个教学目标。基于这些分析,我们的驱动问题定位了“我为守法献良策”。

所以,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和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学生要独立阅读教材,梳理知识;其次,要查阅资料、联系生活,整理反思;最后,还要基于目标通过筛选、提炼,得出驱动性问题。只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反复斟酌,从学生内在需求和关键疑惑出发设置的驱动性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持续地卷入项目探索。

2.统筹阶段任务,设计学习路径

项目式学习需要将教材内容和校外实践课堂进行整合,整个学习历程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这需要统筹安排短期、长期的学习任务,根据需要选择最佳学习路径。

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这一课中,我们立足教材内容,设置了短时学习任务:溯源——了解“法”字背后的故事;采访——了解身边人与“法”的故事;长程观察和搜集任务:记录——寻找生活中的“法”;寻访——“与法同行,聚焦身边热点”等。特别是这个寻访活动,我们临近长江,寻访的第一站就是窑港湿地公园,是个司法基地,当时孩子就提出问题啊“什么是司法基地,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个长江也有专门的法律保护?”还有综合执法局,孩子们就围绕他们观察到的门口小店名字是文具店,但贩卖的玩具却比文具多,还有放学时路边小摊贩的问题等等进行了提问,在这个寻访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了解法,更多的是知道了遇事如何处理,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寻访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在策划和消防、法院、公安局、交警等等这些部门的联动,赋予学习以仪式感、纪念意义,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所以,我们一定要设计多样化学习任务,用足资源用活方法,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可视化学习路径。

3.形成协同机制,促进问题解决

首先,必须是多主体合作,实现学生间的协同。小组合作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今天课上,看到分组是施行的课前分组,但是最后一个环节调动位置这就是随机的,是他们课后自发生成的小组。夏校课堂中也有这样的活动。所以项目化活动中学生要从个人走进小组,逐步走向跨小组、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小组合作,青阳叶小芳老师跟我说期待有机会一起研究“桥文化”和“法治话题”,我就想未来我们的学生最好能实现跨学校的小组合作,不同方式的小组合作才能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协调、交流合作能力。

其次,说实话,我个人认为真正开展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个老师带领一个班孩子就可以实现的,其实要求还挺高的,这中间必须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联系。

比如溯源:咱们西石桥的孩子在这个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上可能还有点欠缺,而且今天还是四年级的孩子,那么任务布置后,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可以自己查资料,但我今天这些孩子中肯定90%是要跟家长求助的,那如何把这个短时任务用最便携的方式最大效能的完成呢,我们五年级语文有个综合实践活动——“遨游汉字王国”,如果能借助语文课堂,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校内联动,我想这个任务应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同样,我们的寻访活动,如果是我一个人在做的话,着实是做不下来的,人力、物力、时间以及这些合作部门给予到的支持都是问题,所以这个我也是联合了少先队红领巾寻访团和我们关工委一起在开展,甚至还借助了街道的支持。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展开说又是另一篇文章了,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下近期的《江阴教育》,我有一篇专门写这个的论文。总之,一句话,开展项目化学习,我们不仅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还要多联动,形成协同机制。

4.展示学习成果, 提升素养品质

项目式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项目结束之后有一个具体的可视化项目成果,学生通过成果展示得到反馈,提升反思迁移的能力。讲到这,其实大家也都意识到了,项目化学习是没办法在一节课上完整呈现的,我们在课上要么是带着学生入项,要么是推进项目,要么就是出项展示成果,对于一节公开课或者比赛课来说,最好的展示应该是落在成果展示上,所以今天我们这节法治的课就是落在了成果展示上。这节课,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自主组团策划方案——“我为守法献良策”,最后一个环节呢,有遗憾但也有欣喜,遗憾的是我们只有一个组组出来了,欣喜的是我们居然还有一个组组出来了,这两句话不矛盾啊。同时我也设置了六个组的挑战任务,为什么让学生去做,我还要另外再设置挑战呢,其一,我要考虑所有的孩子,有些孩子需要这个台阶,需要教师给予支持。其二,孩子们的项目化学习经验还不够丰富,对成果呈现的形式还比较局限,这个阶段,教师也需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如果这个班长期开展下去,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做,后期,我觉得就可以尝试完全交给孩子。但目前还不行,所以我设置了一些挑战。那么这个挑战指向的成果我们也快速过一下:一二三任务对应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落在具体的遵纪守法的行为上;四五六任务对应了运用富有创意形式帮助自己或他人提高法律意识,落在了遵纪守法的知识上。

我记得我第一次磨完这节课,很不自信,实验小学杨莉老师跟我说“学生离开课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而且不是空话,是真的落在行为上了,你就是成功的”所以,再反观课堂,我们的成果展示,并不是戛然而止的,它应该延续到课后、延续到课外。

以上,就是我关于项目化学习实践的一个过程,其实听完课,说实话你们会不会觉得这是一节展示课,很假,我说话很直接,但叶小芳老师全程参与了我对这节课的思考,她知道我为了让这节课原生态呈现经历了怎样的自我折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尝试,从实践上去追求,如何让项目化更贴近学生,呈现的更加的真实,更加原生态,功利点,又要符合赛课的审美,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我还要继续探索的,所以,期待更多老师去尝试,我们一起讨论。

最后,推荐大家一个公众号,分享在这公众号上看到的一句话,世间没有推之万世而皆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未来以来,我们唯有持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