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目标不是教而是引发学——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长山中心小学 何海华
我们总会自认为,用完美的方式呈现数学教学内容能够为孩子们学习铺平道路。给大家节省时间和精力,从需要的知识能力点开始,让他们不要犯不必要的错误。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我想这可能是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而非孩子们需要的数学课。近日读了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谈谈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逻辑
关于内容的逻辑,数学教学中,需要考虑数学内容本身学习一个的逻辑关系,但更要关注理解内容的逻辑。正如书中所说,掌握一个新软件使用,虽然说明书上软件所有特性均详细介绍,但看的流程是由学习逻辑来决定的。
怀特海说:要确保介绍给孩子的主要思想是少量的和重要的。让他们尽可能的将知识融合在一起。孩子们应该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懂得因时因地的应用。
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需求,从理解内容的逻辑出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整合数学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孩子理解学习,更能凸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序列
关于序列,感觉的确挺抽象。举个例子,我们平时教学,有时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安排的都很好,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咋滴。原因在哪里?根据威金斯的理论,如果学习者的参与、理解及生产力是判断序列是否合适的指标,那么对于学习活动、任务表现、大概念出线时机的序列安排就和高质量的课程要素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所以,所有学习活动的目标都是基于能够理解处理数学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处理该领域的关键问题。
三、螺旋
关于螺旋式课程,问题是诱发数学思考的刺激因素,从问题到问题的方式组织学习,可以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这样数学课程学习,就能以一种有目的的和系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已有知识和不确定问题之间循环往复的开展教学活动。的确,我们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一系列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挑战,使学生的学习引发“新概念的产生”。新的事实和想法则成为进一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理解性数学学习。
拉尔夫泰勒强调,需要从学习者的需求和预期学习成果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他提出课堂内容有效组织的三个指标——衔接、顺序、整合——说明了课程的逻辑应该怎样符合学习者(而不是专家)对顺序的感觉。衔接指的是要反复强调学习者既往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对接。顺序安排要考虑到学习者认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发展。而整合指的是通过学习,学习者知识的进一步融会贯通。
因此,我们的数学课要抓好课前调研,评估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从学生出发,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意义的教学。并能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整合数学学习资源,设计螺旋式的课程,围绕问题情景,开展循环往复的数学学习活动。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十二章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作为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对基础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威金斯提出的逆向设计概念和方法,理解性学习,螺旋式课程等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