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教,而是引发学”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 李丽
“建筑师会耐心地设计,建造者有临场发挥的智慧。但是,临场发挥并不能代替设计。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临场发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工作的进度。”本章开头的引言说得很深刻,没有考虑周全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学习。于是我再一次开始了我的细细品读之旅……
读着读着,我被这样一句话吸引了:“真正的目标不是教,而是引发学。”那我能不能理解为“真正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教’,而是引发‘学’”呢?我脑中不禁浮现出我之前的一段教学经历: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我虚心向同年级的老教师讨教经验,并且不放过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很多专家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几乎把每堂课中上课老师的语言都记录了下来,整理成我的个人资料。我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课堂中模仿,模仿专家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模仿专家老师的课堂语言,模仿专家老师的课堂评价机制。但是这样的模仿,并没有给我带来我所期望的效果,于是我开始困惑:一样年龄段的学生、一样的教学资源,怎么就出现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呢?渐渐地,我开始思索,专家们的教学设计当然是最棒的,就像菜谱生成过程和结果的案例,整个复杂的过程通过逆向设计最终变成了一份菜谱,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看着菜谱就能创作出和厨师一样的美味佳肴来,因为没有任何基础的烹饪真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多少人会有兴趣去学呢?就像我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就去模仿专家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教”而“教”,学生没有学的兴趣,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就如这第十一章里所说的,当你实施某些想法的时候,要根据逆向设计的逻辑和标准进行验证,而不是把设计看成不需要反复琢磨的、按部就班的操作过程。为了产生有条理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者反复修订和调整。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与实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立足于设计本身,从设计过程的切入点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利用课堂的这面真实镜子,转变思路,站在学生一头,包括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所做,为学生创造与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一、大胆尝试让课堂问题“原形毕露”
记得那是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这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掂一掂、秤一秤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之前,我先做了如下思考: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呢?学生学习了这一单元后可以做什么?学生们需要理解什么才能取得好成绩?怎样证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呢?(现在看来,这不正是设计过程的六个常见的切入点吗?)分析到这边对于本堂课的设计我心里就有了底了。千克与克是质量单位,我觉得最好的掌握方法就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会在他脑子中出现一个很形象的概念,再加以强化,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很好。对于这单元的课,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因为联想到科学实验室中会有一些器材对我的课非常有用,像弹簧秤、天平、盘秤。为什么不结合科学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呢?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呢?说干就干,我主动跟学校的科学老师联系,借用他的科学实验室一用。在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份数学“实验报告表”,此报告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秤来自己称一称各种物体的质量,通过他自己的实际操作来获得数据,这样学与操作的结合,我觉得对于学生知识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此实验报告表如下图:
数学实验报告表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物体名称 |
质量(千克、克) |
一只空文具盒 |
|
一本数学书 |
|
一只苹果 |
|
一枚2分硬币 |
|
一包面纸 |
|
一袋盐 |
|
2袋盐 |
|
( ) |
|
( ) |
|
( ) |
|
试比较一下上表中物体质量大小
此实验我是这样操作的,将学生分成4到5人一组,我先准备好实验报告上所列物品,首先让学生自己用手掂一掂,大概比较一下这些物品的重量,当学生们都有自己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让大家利用手上的秤来证明一下,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秤量物体的时候格外认真细致,甚至有的小组还出现了争论的现象,看到这里我喜在心里,学生们个个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证明中去,最后都正确比较出了各物体的重量,看来我的设计起到了效果。接下来,我让每个小组任意选择三个自己带来的物品,先根据之前掂一掂、秤一秤、比一比时积累的经验,估计物品的质量,比较物品的质量大小,最后再来动手秤一秤物品的实际质量,可喜的是,有了之前的操作经验,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质量(当然是允许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课后同学们益犹未尽,“你们猜1千克鸡蛋大概有几个?”“熟鸡蛋和生鸡蛋质量会一样重吗?”“我们的书包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估估看谁的书包重?”……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回家马上做一下实验。”“我也要做!”“我们回家各自秤一下书包,看谁估得更准确?”……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像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将科学与数学进行了有机整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甚至于课后还乐此不疲,可谓是事半功倍。在之后的单元检测中,全班95%的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我真是太惊喜了!
二、适时获取反馈增强信心
在我的尝试之后,这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学生不光是从我的课堂上,并且在其他课中间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中间出现了敢证明,敢挑战的行为,对于学生这样的行为,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在这一单元结束后,我急切希望学生们能够对我的尝试做出一些评价与反馈,我深知,学生的需求对我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设计了一张,课堂教学反馈表,此表设计注重儿童化,少了生硬与呆板,多了可爱与活力。此表设计如下:
|
当我把此表发下去之后,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地填写,都表示要跟数学宝宝交朋友,而且对我的教学设计他们也都表示了赞同。记得有几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数学宝宝,我很喜欢你,因为是你给我带来了对数学的兴趣,现在我对数学已经一点都不害怕了,上次测验我还拿到了优秀呢!我真是太开心了!我想说,如果以后也像这单元一样学得轻松就好了。”“数学宝宝,我真的不敢相信,我这一单元测验得了优秀哦,我妈妈给我买了最喜欢的画笔作为奖励,我太高兴了!现在我每次逛超市都会去掂一掂,估计一下一些物品的质量,再看一看我估得对不对,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好了呢!”“数学宝宝,我想说如果每单元都像这样,我就不会害怕数学,也不会害怕考试了!”“数学宝宝,下一单元我们会学什么呢?也会这样有趣吗?我好期待!”对此我十分激动,学生们是可爱的、天真的,他们的语言代表了他们内心所向,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真是太珍贵了,给了我足够的信心,让我觉得我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我也从这单元的设计中深切体会到了,“真正的目标不是教,而是引发学”,只有用UbD设计标准来检查新的设计,确保高质量的设计方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说到:智慧的应变是建立在良好规划的基础上的。好的教师就像好的建筑师和精明的承包商一样,完成两类不同的任务:(1)当规划时,他们创造性地应用不同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适合模板的什么位置,最终产生一张实实在在的设计蓝图;(2)他们在课前或课上验证这些想法,使设计的东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实在在的学习中实现目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所提供的框架既可以用来做全新设计,也可以用来改进已有设计,“真正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教,而是引发学”,我想我会为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努力,不断改进,不断进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