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教学设计的“困境”之思 2018-01-16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教学设计的“困境”之思

山观实验小学     李毅

细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11章“设计过程”,其中罗列了“教学设计中不可避免的11个困境”:

“大概念和迁移VS特定知识和技能”

“复杂的现实的和凌乱的VS有效的和合理的测试”

“老师控制任务VS学生控制任务”

“讲授法VS建构法”

  ……

这些设计“困境”,我感觉是切准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的一些关键处,因而引起了我的共鸣,也延伸出了几点粗浅思考,下面略述一二。

“轻松和胜任感VS真正的挑战”

学校同课异构活动时,听三年级《认识小数》,几位老师呈现了不同的课堂练习设计。

A教师:

1、填一填  

   5角=   )元          9厘米=   )分米

   2元4=  )元       3.8=  )元(  )角

2、连一连

  2.8米     1.2     0.7分米         0.5

    5角       7厘米     28分米       12

3、看图写小数


 

 


    (                                          

B教师:

1、下面哪个阴影部分能用0.3表示?

     (1          2           3

 

 

 

2、判断

  1.5元=15            

  7分=0.7                

  3米2分米=3.2          

0.8米=8厘米              

3、在图中用阴影表示下列小数

 

        0.5                    0.6                    1.6

 

 

A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填空、连线、填图,从课堂反馈看,学生似能十分轻松的“胜任”:解决这些练习正确率非常高,兴致盎然。但细细思考,轻松之余又失去了什么?感悟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突出“意义”这一核心目标。细析A教师的习题设计,内容单一、重复,使得学生大都轻易地绕开了“一位小数的意义”转而利用生活经验直觉或通过简单模仿就解决了问题,学习仅仅是停留在了简单模仿的浅层次思维水平上。这样的练习,缺失了思维挑战性,可模仿性强、训练味浓,未能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它对学生后续解决两位、三位小数中的相关问题是极为不利的。

反观B教师的课堂练习,则以精巧的设计“封堵”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直觉或简单模仿的解决问题之路,使“一位小数的意义”成了解决问题时学生思维的唯一依托。这里每一个练习的解决,都是对“意义”的一次深化,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次锤炼,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挑战”!

我们当然需要学生学习时“轻松和胜任感”带来的愉悦体验和信心,但也不能忽略给予他们思维挑战的机会。

 

“简化VS简单化”

“认识平行四边形”,常规的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小棒、钉子板、方格纸等,让他们自由选择来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经验尝试归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最后通过测量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加以验证。这样的操作活动,简单,易做,但是,学生看似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却由于活动的含糊笼统,操作时对特征缺乏明确的思维指向,容易造成学生对特征“浮光掠影式”的肤浅体验,影响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深度。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组织了两次别致的操作活动:

1、“围”平行四边形:有3组长度不同的小棒(红黄蓝),每组3根,每组长度相同。请你从中挑选4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围法。   2)交流:怎样选小棒才能围成平行四边形?

2、“补”平行四边形:


3厘米

(1)  如图,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另两边么?上边多长?为什么?右边呢?

(2)  知道了长度,你能画完这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尝试补画。

(3)  示错,交流:在画上面的边时除了长度3厘米,还要注意什么?

观上述教学,特征的教学被简化为两个精巧的小活动——

1、“围”平行四边形。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感知也就越清晰。用小棒“选”和“围”的操作活动,剔除了平行四边形其它特征的干扰,凸显了“小棒长度”——也即“边的长度”,经历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就体验深刻、感知强烈,建构清晰自然。

2、“补平行四边形。小棒围平行四边形活动,凸显了“对边相等,但却相对弱化了“对边平行”。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补平行四边形”活动:给定一组邻边,补完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能充分的体验到:要想补完这个平行四边形,单靠“长度相等”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对边的位置关系”,使之“平行”。这个操作活动,“对边平行”又被推到突出的位置,成了学生思维关注的焦点,特征的发现因而变得自然、顺畅而又深刻。

大道至简,把复杂的问题教简单是数学教学的追求,但“简化”不能沦为“简单化”,简化应该是剔除无关干扰因素而凸显知识本质,是忽略次要因素而抓住核心要素。

 

山观实验小学     李毅

201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