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惠军: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三)——主旨与路径:内容主旨的淬炼与整体推进策略 2023-09-2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新教材深描 ·

 

 

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三)

— 主旨与路径:内容主旨的淬炼与整体推进策略

李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上海 200333)

[摘   要]本文从单元建构与单元内容主旨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没有内容主旨的统摄,就没有完整的 单元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单元内容主旨所包括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单 元案例,提出了单元内容主旨提炼的五大原则— 遵循历史科学的一般规范;遵循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遵 循学生的学习理念;遵循执简御繁的取舍准绳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探索了单元界面总揽法,课目检索 收敛法,单元标题发散法,概念语境折射法,学术观点借鉴法等途径。最后,从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和整体 深度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单元建构,内容主旨,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 6241(2021)23- 0008- 07

 


乔治·古奇曾言:“ 我们继续在热烈而又永 不停止地探求真理 ,但斯芬克斯仍然对着我们 微笑不肯吐露她的秘密 对于历史新课程单 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何尝不是如此?单元教学 高度强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结构性 , 以及学 习过程的建构性和进阶性 。由此推论,没有对单 元内容主旨的淬炼,就没有单元教学的灵魂;没 有对单元学习路径的策划 ,就没有单元教学的 统帅。

 

一、内容主旨的统摄

与单元系统的构建

 

主旨 ,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思想或者核心 主题 。单元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单元内容主旨的 淬炼基础上 ,并在其统摄下高屋建瓴地建构知 识系统。否则便会陷入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知 识堆砌状态 。即如刘勰所谓 附辞会义,务总纲


”,而领悟其要旨,则需弥纶群言,精研一理, 关键要以“辨析疏通为首”。

历史学科单元内容主旨 , 系指历史教科书 原有的学习单元或教师自主开发的单元组合的 核心思想或者主题内涵 。它是基于对单元本体 内若干要义的高度概括; 是揭示单元本体内单 课与单课之间诸多逻辑关系的精炼表达 ;是定 格单元本体内学习目标和聚焦核心知识的集中 体现 ;是统摄教师教学流程和开展微课程学习 设计的指导思想。

遗憾的是,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 在机械呆板的死扣单一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的 情况,在夯实基础的旗号下,历史的大脉络被切 割成了断编残简; 不切实际地追求史学理论和 思想方法,在提升思维的理念下,历史的大场景 被肢解得面目模糊;片面生硬嵌入海量材料,在 史料实证的说辞下, 历史的大意境被遮蔽得荡 然无存 。凡此种种,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


 

①   乔治·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年,第 4 页。

②    以上引言转引自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 40~48 页。

8


 


原因 ,就是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所蕴含 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知识的研究 ,造成了内容七 零八落,逻辑分崩离析,过程各行其是。可见,内 容主旨的淬炼 ,直接关系单元教学建构是否合 乎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 以及教学过程的成败 得失。

近些年来, 就如何把握内容主旨的途径与 方法,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也涌现出 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 。这些研究和实践,为开 展历史学科单元教学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新 课程实施以来, 又有许多研究者针对教科书内 容宏大与课时不足的现实困难 ,提出了基于核 心素养立意下的“大概念”和“大历史”课程观与 教学法,为我们在历史新教材教学中淬炼单元 内容主旨提供了新思路。

历史新课程背景下的单元内容主旨 ,要在  聚焦单元核心知识与变焦单课相关知识的 检  ”探微中,加以“ 编程”提炼,要从大时空视域  下发掘单元内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机缘, 力求史事—史实—史是—史识交互共振 ,形成  提纲挈领、掇菁撷华、形散神聚的知识体系。

例如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 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由 4 课构成,涉及古 今中外政治制度与历法的形成、演变等内容。面 对如此广阔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如此繁多 的历史概念与历史现象 ,如果没有一个单元主 旨的统摄,会被碎片化的具体知识所困扰,最终 很难从历史的高处瞭望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化 的趋势,及其各自的特征 。因此,纵观本单元的 历史内容,其核心思想和关键知识应该聚焦于:

“ 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广大的地理空间 ”

“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路径”和“基于不 同的国情下的独特性 ”

当然,这提炼的是本单元内容主旨的“关键 ”,我们还有必要对其上位概念做出概括性的 诠释 。(见表 1)


表 1

 

连续性

“ 漫长的历史时 

 广大的地理空 

东西方国家在政 治制度建设方面 都经历了漫长而 曲折发展历程。

从夏商相对松散的国家 形态到西周分封制度;从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立到明清时期演变;从中 华近代救亡图存到中国 共产党的百年探索。

差异性

人类在不同环  境和国情下形      善,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的政  治体制。

从希腊城邦多元政体到 罗马王政 、共和 、帝国的 嬗变;从中世纪西欧封建 制度和二元政治到西方 多元化民主。

这样, 我们就可以在单元内容主旨的统揽 下,解释单元与单课之间、单课与单课之间的纵 横关系,进行历史知识要素重组,从而建构一套 教学整体逻辑架构;在目标驱动下彰显主旨,将 教材静态文本要点转化为诠释主旨和达成目标 的动态要素。

再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简称“纲要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  革命兴起”为例 。从“历史时间”而言,本单元跨  越 1919 年到 1936 年 ,涉及 五四与新文化运  ”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到“ 国民党的  政变 国民革命的兴败;“南京国民政府的  统治及国共对峙”到“工农武装割据与战略大转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显然,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知识是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围绕这一  核心进行组织化建构 ,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单元知识体系。

 


 

①   参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把握内容主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历史教学问题》2012 年第 4 期;李惠军:《灵魂的追问》 8 篇系列文章,《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 年第 3~11 期。

②    参见李凯:《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 年第 2 期;徐赐成:《历史教师素养论》,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2020 年,第 227 页。

9


 


可见 , 内容主旨是单元历史内容排列组合  的依据,是单元历史现象内在逻辑链接的主轴, 是单元历史系统知识整体贯通的交集 ,是单元  历史知识详略取舍的标尺 ,也是单元历史教学  有序推进的坐标。

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 结合一线教师实践 的经典课例,从中可以看出单元内容主旨的关 键性要素包括核心要义和关键要目 ;组织化诠 释包括逻辑揭示和整体概括 。核心要义是单元 内容主旨的上位抽象 ,是建构单元体系的最高 统帅;关键要目是重点知识的归纳提炼,是核心 要义的简要解释。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下文简称 纲 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纵 观单元内容 ,核心要义可以归纳为:“文明的诞 生多点勃兴、多元生辉 由点到面”。这 一归纳需要关键要目或者核心知识的支撑 。通 过对单元内容“检索”和“ 编程”,我们可以淬炼 出以下的内容主旨表述(图文结合):

 

文明诞生之初,具有多点勃兴、多元并立、 由点到面,交互生辉的特点(核心要义)。原始农  牧业奠定了从史前走向文明的前提 ,早期国家  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降临(关键要目 1)。  公元前 3500 年前后开始,  亚非大河流域和欧洲  海洋之滨先后孵化出呈不同地域特色的文明古  国(关键要目 2)。在剑与火和牧歌式的对外扩展  中,促使点状文明相遇,推动了片状文明区域的  出现和文明之间的交融发展(关键要目 3)。

当我们明确了内容主旨在单元建构中的统 摄地位 , 以及构成内容主旨的关键要素和组织 结构 ,接下来就会自然而然地涉及与之相连带 的另一个问题:如何淬炼单元内容主旨?


 

二、淬炼单元主旨的

学理依据及其路径

 

约翰·托什在《史学导论》中,提出了关于历  史解释的两种方法: 一是将被解释的历史事物  “ 置于历史过程中”进行分析;二是“ 多层面分  ”,主要是从“垂直层面”(历时性层面)和“水  平层面”(共时性层面) 的交互关系中解释历史  事物。这从一个角度为我们淬炼单元内容主旨  提供了参考 。单元内容主旨的精妙在于“通”和  “ ”,也就是它在历史知识系统建构中的通感、 通透、通性、通识;在历史教学实施中的统筹、统  观、统摄和统领 。因此,要在单元内部的复杂历  史现象(通常承载与单课及其所述的单目中的  概念、人物、事件、过程或评述)中发掘关键性、 连带性、辐射性的历史缘由、事理、结点等,找到  带有集成化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目,并且在内  容主旨的定向指导下, 自上而下地通览单课的  局部、诠释单元的全局,将教材的静态要点转化  为单元主旨的动态要素。从学理而言,单元内容  主旨的淬炼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遵循历史科学的一般规范:在唯物史 观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观察历史现象,发现 历史规律 ;在史料解读和史料实证的基础上理 解和解释历史事物 ;在特定时代背景和空间框 架下参悟历史现象的定位和变化。

第二,遵循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 ,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关注“ 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 ” 等规定性要求和指导性范例 ;研读学业质量水  平的层次划分及其评价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第三,遵循学生的学习理念:要针对学生已 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以及学段目 标要求,围绕单元主题和关键问题,将教学单元 转化为学习的微课程 。尤其是在内容主旨下重 要环节的设计不仅包含学习中的关键问题,还 要符合学习活动展开的内在逻辑。

第四,遵循执简御繁的取舍准绳:鉴于新课


①    约翰·托什:《史学导论》,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61 页。

10


 


程单元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强干削枝、突出 重点、博约有度地确定单元内容主旨。在核心概 念、核心问题 、核心知识的联动下确定详略取 舍 。尤其要关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 别在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中不同质量水平 的层次要求。

上述原则 ,直接关系到设定单元内容主旨  的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适切性 。也为我们  探寻和淬炼单元内容主旨提供了指针和导向。 接下来,我们再来遵循这些原则,结合近年来对  课程标准研究和历史教科书的研读, 特别是在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景和真实感悟 ,提出几种  把握和叙写单元内容主旨的路径与技巧。

(一)单元界面总揽法:简单地说,就是将特 定的一个时段、一个空间、一个专题,也就是一 个特定的单元,置于长时段、大空间、多领域当 中,也就是跨越单元加以宏阔观察,从中领悟单 元内容主旨。

以纲要下第三单元为例 。上海市的罗明老  师不仅从该单元的时空系统和单元本体出发去  把握主旨 ,而且将其视域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历  史时空。从萍踪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之初的点状  分布,到在剑与火征服和牧歌式交往过程中,不  同空间的人类文明开始相遇相融, 到了中古时  期,区域文明在相对独立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多  元交互(例如,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金桥阿拉伯; 贯通中外的丝绸之路等)。也就是在这种区域文  明交流的渐进过程中,到 15— 16 世纪,伴随着  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正  因为罗老师从大历史和跨单元的大尺度上 俯  ”第三单元,我们才能彻悟课程标准关于“新  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  重要节点”的微言大义,也就是说从分散走向整  体是一个“过程”(而非突发),而新航路的开辟  则是这个漫长过程的“重要节点”。最终,罗明老  师恰恰就是基于这个视域 ,提出了本单元的内  容主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催生出一场波澜壮  阔的大航海和大发现 。它加速了不同文明区域


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 ,使人类从一个 多元无 关 ’的分散世界逐渐走向‘ 多元相关 ’的整体世 界。进而带来了人口、物种、商品、货币和文化的 全球流动 , 以及接踵而至的早期殖民和世界格 局的演变 

(二)课目检索收敛法:借用数学语言打个 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它类似于提取公因式,合并 同类项,求取公约数 。从逻辑思维方式而言,它 属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在历史教科书诸 多单元内容主旨的抽象概括中 ,运用这种方法 的单元有很多,我们可以在检索中集成,在具象 中抽象。

例如,从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属的两课,以及  两课内七目的历史事件和内在逻辑中 ,依据时  序和领域加以归纳,提炼出“两个历史性转变 ” (1949— 1956 年,旧中国到新中国;新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和 曲折探索中的辉煌成就和经验  教训(1956— 1978 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   功的经验与失误的教训)

(三)单元标题发散法:相较于上一种归纳 法,它则属于演绎法,也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 绎推理 。这是一种捕捉单元内容主旨最常见和 最基本的方法 。原因之一是学者们在编写教科 书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和采用了学术界 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术语,充分考虑到了单元 标题对单元内容的辐射性和覆盖性,凸显了对单 元核心思想与核心知识的指向性和指导性。

例如: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世 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当代世界 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等,我们都可以从单元 标题的表述中破解其中的关键要义和文字意 指 。在对这些标题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扫 ”单元内各课和各目,激活整体建构的灵感。

(四)概念语境折射法:概念史属于思想史 研究的分支 ,是 20 世纪 70 年代由剑桥学派代 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开创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历


 

①②    罗明:《基于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 年第 8 期。

11


 


史发展过程中 ,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 载体,对概念内涵及其变化过程考察,可以从一 定意义上管窥历史演进的轨迹。十几年来,上海 中学历史教学界在李宏图 、孟钟捷等学者的倡 导和引领下,运用概念史研究方法解读历史,命 制考题,为历史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 。例如,有 老师借助“现代化”概念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指向 差异,以及modern- modernize- modernization”在 构词法上的变化 ,追寻 15 到 19 世纪下半期欧 美现代化进程渐次递进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图 景 。这种研究方法同样也可以迁移到新历史课 程单元内容主旨的提炼中来。

例如:可以借助科学革命、人文主义、因信   称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三权分立等相关概   念作为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的关键要目,提炼单元主旨,这也符合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  系的论述,实如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   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  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 、理论上前  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  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  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五)观点借鉴植入法:这里所说的观点系 指在史学研究领域 ,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 术思想或者学术论断 。诸如苏秉琦中华文明起 源学说;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理论;费 正清近代中国冲击反应模式;伊曼纽尔·沃勒 斯坦多文化体思想和 中心—半边缘—边缘”结 构的学说;霍布斯鲍姆的“年代界定理论”和“双 元革命”观点;等等,都可以为我们进行单元内 容主旨的提炼,提供值得借鉴的切入口。

例如 ,在把握纲要上第一单元的内容主旨  上 ,有老师将 中华文明自我一体三代有限王  ”“周秦之变”和“汉承秦制”等观点借鉴代入, 以此概括中华文明的产生和从邦国到帝国的历


史转型过程,同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把握单元内容主旨的路径与技巧,上 海历史教研员於以传老师也曾经提出过诸如 “ 破题法”“ 寻新”“统整法”“综合法 ”等可操 作、可示范的妙招,值得参考和借鉴,在此不再 赘述 。当然,上述方法并非绝对孤立存在,在很 多情况下可以交互融合。例如,人类的认识活动 总是先接触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 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 。所 以归纳法和演绎法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推进的 单元教学策略举凡

 

在谈论单元教学策略之前 ,有必要先说说 关于课标的一个话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与以往的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 ”相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第一次研制并增加 “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水平划分,并且将其作为阶段性评价、学业 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尤其值 得关注的是,课程标准具体界定了“学业质量水  2 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 求 。学业质量水平 4 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 命题依据”。只有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我们才会 蓦然发现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全新表述 “ 教 、学 、考有机衔接的育人合力”,“将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评 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尽可能使教学和 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 相互促进”,等等。

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 对课程标准不重视,理解不到位,甚至根本没看 过 。即便有所接触也仅仅将目光停留在 内容标 ”部分就浅尝辄止。更可悲的是,新课程标准 已经颁布 4 年 ,新教科书在 6 省市率先试验也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14 页。 ②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44、56~57 页。

   侯桂红、郑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落实情况调研》,《历史教学问题》2013 年第 3 期。

12


 


已经 2 年多,据我们了解,上述情况并无明显改  观。许多老师甚至没听说过“学业质量”和“学科  素养水平”划分的概念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 在许多老师眼里 ,似乎是源于教学论专家研究  的模式,与课程标准毫无关系 。于是,在教学实  践中就出现了诸多与课程标准乖离相悖 ,令人  啼笑皆非的情况:

●      无视课程标准学业质量和教学评一体化 的基本要求,抱残守缺按照以往“考试大纲”追 求面面俱到, 结果是在课堂上面对庞大的知识 体系面面不到。

●      一味苛求历史知识的单向传授 ,忽视学  生学习体验 ,无视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的学段  和层次要求,结果是在教学中忙忙碌碌赶进度, 课课都是夹生饭。

●      刻意强调资源开发 ,超越课时载荷地扩  张教科书以外的材料 ,淡化了教科书的系统逻  辑和原有的经典素材,结果是核心知识边缘化, 整体结构碎片化。

●       片面理解主体参与的内涵 ,营造外在形 式和烈度 ,导致教学评一体化和众筹分享的动 态循环系统短路,结果是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在 下课后收效甚微。

●        曲解割裂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征与单课 教学之间的逻辑关系 ,及其在教学评一体化中 的渗透与体现,结果是戴着单元教学的帽子,走 着单课教学的路子。

凡此种种 ,警示我们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 准,特别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去 运用教科书文本,构思教学实施方案。结合我们 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体会, 初步提出以下关于推 进单元教学的策略,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一)拆分重组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体 系建构

言下之意就是借助教科书 ,进行内容序列 的合理疏通 。其关注点是基于历史演进的经络 和呈现的机理, 结合单元教学环节推进的路径 和衔接的逻辑 ,针对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认知 心理的特点和知识完型的过程 , 围绕课程标准 所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层


次划分 ,对教科书的单元内容进行合乎教学评 一体化的体系建构。

以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 新变化”为例。我们要紧紧扣住“新变化”对教科 书单元内容进行适度的编排 。从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 以及殖民体系瓦解和新 兴国家发展等视角 ,转而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 从双方剑拔弩张,到内部结构性变化,乃至多极 化趋势发展的成因和阶段性特征 。这就需要在 充分考虑疏通学习内容、教学程序、学习体验和 水平测量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 对单元内容的 排序进行拆分重组 。分别从 4 个领域的新变化 诠释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新画卷,4 个单课 之间彼此交互和相互交织 。比如,世界格局的新 变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新变化 之间的关联性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内部的变化与两极格局内部结构性变化的交互 性,等等。

 

(二)简约隽永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内 容取舍

显而易见 ,高中历史新课程每个单课和单  元中 ,所装载的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庞杂 。因  此 ,教师在核定课时范围内完成教学计划也遭  遇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单元教学强调整体内容  的结构性和学习过程的建构性。所以,要在课程  标准的指导下,围绕教学评一体化推进的理念, 善于取舍,在单元内容主旨的定向制导下,确定  核心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详略关系。

就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  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而  言,其核心要义是 民族交融”的趋势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这个核心概念统摄之下, 单元核心内容一 目了然 。结合课程标准关于本

13


 


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水平层次的要求, 有些内容就可以点到为止,甚至一略而过 。比方  说,第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在详略处理上就可以采取相关知识“速写  扫描”,核心知识“浓墨重彩”,系统知识“宏观归  ”的方式加以处理。

●        离乱与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时空速写扫描)

●      发展与趋同 江南的开发与北方民族 交融(重点浓墨重彩)

●      重构与走向 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 的 趋势(认识宏观归纳)

新教材背景下,对教材进行“瘦身”,对内容  加以 取舍”,追求一种博观而约取 ,博达而清  婉,简约而深刻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智识, 一种艺术,更是整体推进单元教学,体现教学考  一体化的策略。

(三)主题引领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教 学进阶

毋庸讳言,之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 出现环节冗繁,支离破碎,游离断裂的局面,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主题意识 。单元教 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主题 ,在挑战性任 务的驱动下,在真实情景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示老师们,针对必修课  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个板块,在 2017 年版的  课程标准中 ,分别为老师提供了 4 个和 3 个经  典的教学与评价案例。而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 首先是确定主题,如“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  动与海上贸易”;其次是围绕主题设定指向核心  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的目标 ;再次是针对  主题,聚焦目标创设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并  且将主题、内容、过程与学科素养的某一方面和  某一层次加以对接。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一线教  师并没有进行仔细的研读,更谈不上深刻理解


和迁移运用了。

单元教学的整体推进 ,有赖于老师增强主 题意识 ,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确定资源整合和 流程规划 ,在挑战性项目的驱动下激活学生有 思维价值、有梯度渐进的学习,并从中领略过程 的获得感。

(四)有机衔接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知 识贯通

毫无疑问,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面 对单元内容多和课时设定少的矛盾, 初高中历 史课程的有机衔接 , 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 题。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 设计和内容编排上 ,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 课程的衔接与贯通 ,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 。因 此,在推进高中历史课程单元教学的实践中,借 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具象化、故事化知识,将“通 ”引向“通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例如,初中教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  民国的建立”为一个单元,下设 4 个单课 。借助  初中已有的历史知识 ,上好高中纲要上第六单  元就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一位老师曾经在南京  外国语学校 ,分别为初二和高一的学生基于初  高中“纵向同课异构”所开设的两节公开课(未  来,我们将就此课进行单独分析,此略)实践证  明,我们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还存  在许多问题。它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新 课程单元教学的迫切性、可行性,以及与之相关 的主旨淬炼与统摄 ,教学评一体化整体推进的 策略等,是理论的课题,更是实践的难题 。我们 还将进一步从课例实践层面进行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李惠军,中学特级教师,原上海市晋 元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