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打开自卑的“心锁”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张海蓉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我觉得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十八个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教育案例集,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一书告诉我们: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
《教育的奇迹》一书,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教育的奇迹》一书,让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足以平视孩子成长的平台,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而是在人的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使人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此,让我们去好好关注那些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让他们进步着,提高着!
掩卷闭目,脑海里忽然闪过“后进生”一词,于是,开始搜索记忆深处,写下了:尊重,打开自卑的“心锁”。
后进生常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而感到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进取向上的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往往会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
但是,每个人都有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孩子,并且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得志的音乐家马修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他来到“池塘之底”,面对的正是一帮人人厌弃的学生。但他用“尊重”叩开了学生紧闭的“心锁”。
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弯腰,一个下蹲,但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他对学生的尊重,让我真正地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
他发挥自己擅长的音乐,为孩子们组建合唱团。排练时,他“任命”两个不会唱歌的学生担任“团长助理”之职,并为大伙儿帮他翻“乐谱架”,尽管看起来似乎好笑,但是孩子们却很乐意为老师做点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老师依然需要他们,老师依然还关注着他们,他们很开心。我想,让孩子们感觉自己被需要应该就是尊重孩子的最高境界。
在“尊重”的指引下,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在马修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而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最终,出人意料地,马修果真带他走了。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班内的小朱同学,自律守纪差,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就产生了“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有一天的课堂,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似乎产生了兴趣,私下练习的时候,我发现他朗读得有声有色,而且表情也很丰富。于是,我鼓励他站起来,在其他同学们面前朗读。在老师鼓励的眼神下,在同学们热切的期盼下,他声情并茂,赢得了全班的掌声。那天,我发现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从此,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几份自信。那一次的掌声,使他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有可能的。现在,每次做完作业后,他都能主动拿给我看,在家也能认真复习功课了,因此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可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的“心锁”打开了,转变也就接踵而至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能扬起后进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后进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于是后进生的转化便从这里开始了。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不断思考,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能用爱心去感动学生,用尊重打开孩子的心门,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