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张晶晶
初识杜威是在大学的一本《外国教育史教程》中,在现代教育史中占了较多的篇幅。但当时只是了解了皮毛并未深入研究。只知道杜威是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也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外国人。
步入工作岗位,在不断研究陶行知相关理论学习后,才知道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是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批判性地应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信条》一文发表在1897 年的School Journal第54 卷,杜威时年38岁,正值其哲学探索的逐步成熟阶段。杜威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汇集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过程中的实践感受,形成了这篇短文,这也奠定了他的整个教育和哲学思想基础。
《我的教育信条》全文很短,译成中文只有6800余字。在这篇短文中,杜威论述了关于学校、教育、教师、教材、教法等内容。他提出,学校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学校是生活的过程;“学校”不等于“教育”;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示范和引路;教材:逻辑的世界不等于世界的逻辑;教学的方法是以心理为基础,以兴趣为导向。当然,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文中所反映的杜威的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辩证看待。
在不到四十岁的时候,杜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在“杜威学校”的实践中,把这些信念在学校的现场进一步具体化、细节化。在这方面,无疑是我们的榜样。有信念和信仰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坚定地行事、为文;有信念和信仰并且一直坚持到底的教育人,杜威对教育的理解,应该也更值得我们去认真解读。我理解的信念,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加需要信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一件繁、难、杂的事,虽然谈不上有性命之忧,也谈不着十万火急,但倘若没有精神的力量做支撑,恐怕是难逃职业倦怠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描绘教师的诗词,道出了老师们的艰辛。可是,除了教师,谁能够感受到这个职业背后所代表的繁琐、压力和焦虑?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耳闻这样的抱怨:“一周要开几次会,教科研的任务一个接一个!”“今天家长又找我麻烦了,真是太挑剔了!” “马上要开公开课了,我还没想好怎么做!”……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不同个性的孩子和他们身后殷殷期盼的家长、以及接踵而来的检查和各项比赛,使教师随时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加班,成为了家常便饭;疲惫,似乎如影随形,家人的抱怨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作为班主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抓常规管理,处理突发事件,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一旦在学校、社会出现了问题:成绩下滑、意外事故、打击斗殴、盗窃抢劫……所有的指责的眼光都投向学校,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咎于做班主任的你。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想当好班主任得到家长、同事、领导的认可,无疑要比其他的主课老师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可是,几年班主任做下来,每学期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回过头来想一想,一路走来,难道真的只有那些让我们头疼的事吗?朱自清先生说,要把教育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当你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执着,你所遇到的困难便不再成其为困难,你所遇到的麻烦也不会成其为麻烦。你会意识到教育最宝贵的就是需要坚守,于你而言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给教师的成长写了一个简洁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时刻反思,我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吗?我与时俱进了吗?电影《街头日记》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当我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我也知道我该怎么生活”。可见,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整体,在我尝试“管理”,更确切地说,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在学习不断反思和改善自己。慢慢地,我也有了我的教育信念——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如果你对教育有信念,你会不断修炼自己健全的人格,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智慧;你会坚持以一颗“自然、坦白、正直、温热”的心对待孩子,想方设法去努力让不优秀的孩子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孩子变得更优秀;你会在追求教育成果的同时,更追求超越结果之上的。当你不断发现教育的价值并不断创造教育的价值,你也才会享有当教师的幸福感,这种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其实正是源于你的信念。有幸参加了2019年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比赛聚焦“师生沟通的艺术”,本着沟通的有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原则,如果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沟通,教育工作更容易被接受,沟通会更有效。这一代孩子都是手机的“原住民”,如在手机游戏上,孩子看到的是游戏的刺激好玩,我们可以从教师层面加以引领,培养孩子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责任心。像我们以前玩的一些游戏也可以成为班会的素材,如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成功会消失,失败会积累,植物大战僵尸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线。找到每一件事情背后的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就像这个假期热播的电视剧中“七月现男友”,学生关注的是他的帅气,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李现的成长经历,找寻更好地品质引领,不再浮于表面,更多关注精神层面,学习他的品质,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同吗?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与家长任课老师一起携手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是伐交。用班主任的权威压住学生让其认同这是伐兵。学生据理力争,发生冲突,此乃下下策攻城。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关键在于“谋”,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内心的天使,才能让战争在他内心打响,正如一颗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压力,从内向外突破才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