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跨学科主题学习秉持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切入,通过强化学科间的联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科更有生命力、更持续地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素养为导向,遵循“主题确定—目标研制—任务设计—评价反思”的逻辑进行设计,通过渗透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评估学习表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正 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明确指出,应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统筹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反映出育人目标的重要转变,体现了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热点,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仍存在诸多待解之题。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应如何选定?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有效评价学习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方面有何深远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和细致解答。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依托问题、主题、项目等多种载体展开。无论是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都应遵循“主题确定—目标研制—任务设计—评价反思”的设计框架。主题确定可以从学科立场和跨学科立场两个视角切入。学科立场侧重于将数学知识融入主题活动,跨学科立场则主要指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来构建主题活动。目标研制应超越单纯学科知识能力的获得,自觉延伸至生活应用所需的必备素养,并充分遵循学科核心素养,以全面育人的发展性思维为导向。在任务设计上,则需依据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精心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展的子任务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反思和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应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惑……都需要利用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甄别。
一、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定
主题作为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载体,通常应是一个具备真实情境、联结多学科知识,能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综合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在确定主题时,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承载学科核心概念的系列主题
融入数学知识的主题,应紧密围绕学科本质,积极建立学科内部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全面、深入地理解。例如,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可知“图形测量”的核心概念是“度量单位”,即图形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都需要探究其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通过度量单位的一致性,可构建一系列图形测量的主题。
这一系列基于学科核心概念形成的主题,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如观察、操作、想象、分析、思考、表达、制作等,使学生深度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尽管这些主题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进阶性和系统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索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系列主题
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观察、分析、思考和表达,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充分感悟到数学与自然、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热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质疑问难、勇于探索和理性思考等科学精神。例如,跨学科项目学习“疫情中的数与形”以真实社会事件为背景,深入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和信息。通过“数”“形”“色”“图”“我”五个系列主题(如图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疫情,并认识到数学在应对社会挑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每个子项目在设计时都注重数学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并充分挖掘抗疫大事件中的育人价值,体现人文素养的培育。
诸如此类系列主题的设计,不仅关注数学学科内部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融入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跨学科学习素养目标的研制
在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后,需进一步确立明确的素养目标。目标的研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价值取向为基石,以表现评价为参照,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最终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所蕴含的育人价值。
(一)依据学科素养要求细化目标
目标研制需以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将素养表现要求具体化,体现跨学科的观念结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素养目标应涵盖学生在不同学科应具备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涉及各学科的通用性实践,尤其强调“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并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知、行、思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
(二)根据学习任务层级研制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持续深入的探究过程,也是学生全面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考虑主题所涉及的各个任务。学习目标应明确每个任务的驱动问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转化为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确保任务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从而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以具体的主题学习任务为基础细化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持续发展。
三、跨学科学习核心任务的设计
核心任务设计的关键在于全面落实并丰富跨学科主题目标,有效联结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设计任务时,应遵循问题转化和成果导向的逻辑,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基于问题解决逻辑设计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充分体现问题解决的逻辑链条,遵循问题分解的原则,将大问题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在学习活动中逐一探究。例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蜗牛的爬行速度”中,可将大问题细化为“蜗牛每分钟能爬的距离是多少?”“不同蜗牛在相同材质上的爬行速度有什么不同?”“同一蜗牛在不同材质上的爬行速度又会有什么变化?”等具体多样的子问题,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学生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当学习任务以最终成果为导向时,任务设计应依据成果的结构和要素,逆向推导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路径,以确保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推进学科思维进阶的任务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旨在促进思维的碰撞与深度的思考,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量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并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进阶发展。以上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了“分析—分类—实验—建模—决策”的进阶式任务链,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科学思维,构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念,进而促进其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四、跨学科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当深度嵌入学习进程,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注重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实践性和成果的发展性。
(一)紧扣学科核心知识的评价量规设计
评价量规的设计应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知识及其相关素养为基础,紧密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成果等基本要素进行精准建模。通过评价量规,可以清晰地描述学生的认知风格、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有效检验学生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根据学生各子项目的得分情况绘制了综合评价雷达图,并提供了个性化的报告,以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二)指向综合思维能力的评价量规设计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对于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习任务,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要评价其综合思维、反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此,需要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过程以“可观察、可测量”的形式呈现,并借助评价量规来诠释和评价。
开发评价量规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任务,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指向思维过程的高质量表现特征是什么?应该收集哪些信息来确定学生达到了有效表现?
(2)评价的学习目标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来区分不同学生在思维水平层次上的差异?
(3)是否有学生作品的样本可以作为明确他们彼此不同特征的参照?在专业文献中是否有相关的建议可以借鉴?
指向综合思维能力的评价量规可以精准地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思维发展水平,推动学生从简单的“解题”走向深入的“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促进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