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维,先要会质疑
——读《教育中的思维》有感
闵薇娜
从李普曼的《教育中的思维》一书中,我提取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批判性思维”。我对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点理解是:质疑你所获取的一切信息、知识和结论,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它,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认为,培养一个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让一个孩子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这也正是我们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所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态度和求索之心,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理性辩证的思考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世界。
很多教育家对批判性思维如何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提出了不少可行建议:
四川外国语大学“批判性思维”一流课程负责人吴妍教授说: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灵活地把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融入学科教学。课堂上,重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精神习性。比如,保护质疑、探究新问题的好奇心和内驱力,启发多元对话,倾听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细致分析、深入思考、谨慎定论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飞校长说:我们的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精通批判性思维的专门之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求解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质疑。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言抱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且积极面对这种怀疑,批判性思维自然而然就会生成。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求解,包括自身接受质疑检验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并可能将其转变成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会思考,首先学会质疑,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我们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会问小朋友这么一个问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根据已知事实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去思考去解答,这对小朋友读懂文章非常有帮助。
除了课堂上这些最简单的引导,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是于不理解处发问。自己认真思考查究过了,还是不理解,就要勇敢提出来。这类问题往往指向知识或信息。
二是于不寻常处发问。这锻炼的是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看他们能否精准捕捉奇思妙想、灵感创意。这类问题往往指向审美或探究。
三是于不一致处发问。这锻炼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尤其是对细微冲突和隐蔽矛盾的发掘,往往指向较高水平的思辨与实证,甚至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创新。
四是于不认同处发问。这类问题指向的是争鸣和辨析,锻炼的是学生独立思考、替代考察、综合判断的能力——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标志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认同”的发问一定是建立在第一种“不理解”的发问的前提之上的,正如批判性思维必须以理解为前提,否则所谓的质疑可能只是一种无知或武断,所谓的批判可能只是一种误解或偏狭。
学校里,老师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就是课堂。不少教师对学生课后提出问题的行为还是鼓励的,但是很少在课上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一是怕有些问题难以应付,二是担心课堂教学节外生枝甚至南辕北辙,总之是担心质疑带来失序。但是,以学生提问为起点的课堂优势很多:
首先,凸显学生地位。不同于“满堂灌”,也有别于“师问生答”,以学生提问为起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产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并由此开始一个真正的主动思索和建构的过程。
其次,确立教学起点。教学起点的选择离不开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这两大要素的把握,学生质疑恰恰综合了这两大要素:质疑是学生现有认知和教学预期认知相碰撞的产物,任何关于文本的真问题都包含已知也指向未知。问题体现了学生彼时真实的认知和情意状态,是课堂教学的此岸,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
再次,通向教学目标。以学生提问为起点的课,并不是依靠“一问一答”式的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来串起教学过程。学生集中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和学生应当一起对所有问题进行筛选、分类、合并和排序,这实际上就是对认知过程进行规划和建立教学思路的过程;接下来是师生共同对编次的问题进行求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学生质疑走向教学目标的过程。整个课堂大致分三个环节:提出问题,确立教学起点;整合问题,打开教学进路;求解问题,通向教学目标。
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课堂上、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对信息对现象进行合理质疑,并进行积极的实践来探寻答案,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