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中学研学旅行案例策划 2024-09-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策划

——寻找丝路明珠:河西走廊世界遗产之旅

                                                            

一、研学背景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如江苏江阴南菁高级中学在2017年推出的“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热烈的反响。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研学之路是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融合。研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视野,获得美的体悟,极大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真实、直接的知识素材,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依托学校“研学旅行”研究项目,笔者所在的南菁高中历史组着力开拓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将中国的文化遗产纳入到中学生的研学旅行计划中,拓展研学的范围,丰富旅行的意义。并计划在两年内组织以中国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将不失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我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世界遗产遍布全国各地。截至2017年7月,中国已有52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还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和古琴等37项。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到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莫高窟,到明清故宫等一系列世界遗产,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提供了最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高句丽王城和王陵及贵族墓葬、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最可靠的实物资料。从分布在祖国东南西北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人们不仅能探寻历史的踪迹,认识历史的原貌,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我国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成为提高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好教科书。

从地图上看,甘肃省境内从最西面的玉门关到省会兰州,是一段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九百多公里,就像一个天然的走廊;又因为黄河流出青藏高原后,甘肃兰州到内蒙临河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这一段走廊在黄河的西面,因此就有了河西走廊这一说。自两千多年前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来,这条走廊一直是内地连接新疆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居住着族、蒙古族、裕固族和族等民族,两千多年甚至更早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一层层地沉淀下来,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玉门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就在这里,成为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的重要资源库。河西走廊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估量的世界遗产价值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游客的到来,也不失为研学旅行的优质基地。

 

二、研学计划

1、主题:寻找丝路明珠:河西走廊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2、路线设计:飞机或高铁行至甘肃兰州,以兰州市为起始站,先往东去甘肃天水、秦安,再出发往西直达武威,然后经张掖、嘉峪关、到敦煌,最后返回兰州,预计行程在两周左右。

 

3、主要活动安排:在兰州停留期间,可邀请高校教师开展学术讲座;沿途参观访问甘肃省博物馆、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武威雷台遗址公园、张掖丹霞地貌、莫高窟等数十个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旅途中可组织知识竞赛、最美世界遗产摄影比赛等多项实践活动。

 

4、研学过程的主要内容规划:

第一站:参观甘肃博物馆

甘肃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在这里可以领略到“甘肃丝绸之路文明”,还可以欣赏镇馆之宝汉青铜“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标志性图案。

 

第二站:参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要活动安排: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景区,欣赏“中国东方雕塑美术馆”;参与麦积山石窟监测中心世界遗产志愿服务项目,为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与保护发展“做一件小事情”。

 

第三站:考察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地湾遗址

有人说“如果想看一千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八千年前的中国,就去甘肃秦安大地湾”。在大地湾,你可看到以下“中国之最”:

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稷)

中国最早的彩陶(三足钵等)

中国最早的文字图形(彩绘符号)

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

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中国最早的绘画

……

    大地湾文化得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右图)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第四站:参观中国旅游标志发掘地武威雷台汉墓遗址公园。 (图左)

     武威雷台汉墓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年代距今1700年左右,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最出名的就是一批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它是一套99件铜车马仪仗俑里的一个组件。这匹马形神兼备,四蹄腾空作飞奔状,右边后足巧妙地踏在一只展翅飞翔的飞鸟背上,充分展示了奔马旺盛的生命力,视觉冲击极强,铸造技艺精湛、艺术价值堪称国宝,目前收藏在甘肃博物馆。1983年,“马踏飞燕”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位“中国旅游标志”。

 

第五站:参观张掖大佛寺、七彩丹霞地貌 。(下图)

“丹霞地貌”是已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景兰和陈国达先生二十世纪20-30年代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命名,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丹霞,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即“丹霞地貌”),意思是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 中国丹霞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由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中国南方6个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组成,于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甘肃张掖还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七彩丹霞。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她的颜色。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来这里的人无一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七彩丹霞和冰沟丹霞,共同组成了张掖丹霞地貌群,山峦间无数的丘壑被装点得绚丽多姿。

 

第六站: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博物馆。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主要由城墙、敌台、关城、烽火台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的城墙高大坚固,有比较齐全的防御设施。城墙上有宇墙、垛口、和瞭望洞,每隔数百米便有一座敌台,敌台上层可以守卫射击,下层可以居住士兵和储存粮械。在长城内外沿线山势险要处或交通要冲,还建有许多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其中,关城是长城的重要防守据点,一般都建在地势险要之处,如山海关、嘉峪关等。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西南隅,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5年),因城在嘉峪山麓而得名。此关南面为祁连山,山峰终年积雪,绵延千里;北面还有龙道山、马宗山,与祁连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和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至今保存完好,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1988年底,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建成,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性的长城博物馆。馆内陈列集中了我国史学界,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被誉为"长城文化的教科书",为长城研究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七站: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壁画砖墓群。

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已经先后发掘了其中的十八座,目前只有六号墓对游人开放。墓葬中的砖砌墙面上密密麻麻地绘满了图画,完整描绘了当年甘肃河西地区农村的生态全貌,包括农耕(牛耕、耙地、扬谷)、放牧(牵羊、架鹰)、家庭纺织(采桑、织布)、日常生活(博戏、纳凉、帐居、梳妆、开箱)、车骑出行、饮食烹饪(杀猪、烤肉、舀酒、滤醋)以及邮驿事业(送信)等等,每一块砖就是一个生活场景,这些画像一个个电影镜头,连起来就是个魏晋时代生活记录片。

其中有一幅彩绘驿使图非常有特色:画面上,一名信使左手持信物跃马疾驰,或许是烽火连天的紧急军情,或许是抵万金的家书一封,只见马匹四蹄腾空,飞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形象逼真,令人赞叹。而飞驰的马匹和稳坐马背的信使的结合,使得整幅画面动中有静却又和谐统一,既反映了驿马速度的快捷,又烘托了信使业务的熟练,这应该是中国早期邮驿历史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

 

第八站(最后一站):走进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景区;走进世界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体验大漠落日、月牙明辉景观。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鸣沙山就在月牙泉边上,因沙子滑落时会发出鸣响而得名,它像两条手臂一样环抱着、护卫着月牙泉。

中国的佛教石窟寺艺术向来都是建筑、石刻、壁画、彩塑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富含了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美学等多重文化价值。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于世,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热门景点,自然气候的侵蚀和商业氛围的过度开发对世界遗产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敦煌莫高窟,原本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肆虐的风沙,已经使莫高窟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之中,历经沧桑的洞窟内,有千年历史的壁画不断衰变,随时都有脱落的危险。而每天巨大的游客流量就成为了莫高窟灾难的“人祸”,过量的二氧化碳在高湿度条件下与壁画彩绘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水气可使壁画崖体内的盐溶解并向壁画表面运移。当湿度下降时,这些盐会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已经在借助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仍旧在对壁画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相关部门已经对日常参观人数开始限制

 

 

三、研学活动意义与价值

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共同创就了悠久且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标记,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游玩的过程中收获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知识,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在文化遗产的认同、文明的传承与保护上达成共识。我们既要注重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珍惜这些不可复制的财富,树立遗产保护意识,从宣传做起,积极地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