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项整体性的过程,需要关注它的多项维度,《教育中的思维》第一章中提到孩子入学后变得被动消极,确实,随着年级的增高,多数孩子因多方面的原因表现得不愿积极地投入学习、勤于思考,而要想激发孩子思考,李普曼也指出将哲学引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强化学科内的和跨学科的思维。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将教育作为探究,引导学生建立探究共同体,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开展彼此深入的交谈,引导学生在学科中进行自主思考。也就是说“将课堂转变为一个共同体”,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亦可称之为“学习共同体”。反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后的课堂,我们进行一些相关的体验和成长。
一、学习任务单
学习单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支架,是展现思考过程的载体,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以共同制定学习策略、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资源和成果为主,其范围不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是课外,甚至延伸至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共同学习系统。经实践发现,利用学习任务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课前预学”指引自学方向,明确学习目的
“课上研学”指导学习方法,展现思考过程,促进深入探究
“课后探究”检测学习运用,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任务单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二、学生主体
刚刚接触课堂改革时,我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但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无非“字词、读书”。要么是这个字应该怎么写,要么是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大部分的问题都很浅显或者与文本没有关系。
在教学策略单元时,我们刚开始都手足无措,想着这些问题都令人哭笑不得,这课真是不会上。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问题则能迎刃而解。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时,一定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哪些能自己解决,哪些能和同伴一起解决,哪些一定需要教师的参与,这些都成为我关注的地方。于是,我像做一篇阅读短文一样,先让孩子看课后的问题还有练习册中的问题,想一想哪些是通过自主思考不能解决的,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一堂课的价值所在。通过这样的搭建支架,学生对于提问有了一个界限,知道什么问题值得问,什么问题不值得问。这时我才发现,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并不是那么简单。教师想要抽身退步,还要给学生打好基础。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课堂上充分自主,就要充分了解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想知道又不知道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解决方法。在教学《蜜蜂》时,第一次讲课前我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发现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在课前通过科学课和课外材料就了解的,课上提出的问题散点分布,没有一根明确的主线。在第二次讲课时,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设置了课前前测,询问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产生了哪些问题。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也有部分常识性的知识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留做预习作业,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第二课时前就已经解决好了,学生们在第二课时再提问时问题就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主线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退”出学生的发现问题环节,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的“退”,不能丢盔弃甲,而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通过时间的积累,我们能退下来了,但是可以全然撒手不管吗?肯定是不行的。英国学者戴尔·里得利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指出:“要形成自主课堂,造就一个自主自律的学习者,就必须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而教师只有承认并尽力满足学生的所有情感、动机需求,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课堂。”学生的学习,是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否有学习的兴趣,更大地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这与教师用多大声音去喊,多少次强调是没有关系的。学生能否愿意投入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退”并不是直接撒手不管,而要精心地预谋“退”。
教师敢于退下来,源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总是精心设计出自认为适合学生的路线,让学生沿着这条路线前行,没有曲折坎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非常顺利,学生们按部就班不走弯路,好像什么都学会了。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他们又怎么会印象深刻?所以,教师要敢于“退”,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开着小车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向前。也许他们会绕一些弯路,也许他们中途小车有些故障,但是只有经历了这些艰难的探索,知识才会更深刻地留在学生心中,在到达知识的彼岸后才更加感到幸福。
三、小组合作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组织了诗歌的搜集与整理,并编排诗歌朗诵会。偷懒的我就把这些事情一股脑都交给了孩子们,并给足他们近两个月的时间准备。
期间,家长反馈,孩子们在做完家作后,小组成员相约腾讯会议室,共同商讨:修改串词、训练朗诵、确定人员、修改PPT……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更是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在那节班会课上,五组成员分别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诗歌朗诵会,这样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是他们喜欢的成长方式。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说,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伙伴,光一个人独学可能会让人的见识短浅。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激励,那么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也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视野就会更开阔了。
学习共同体的初体验仅到这,路途漫漫,仍需探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