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作为一个学者,对运算能力这一核心词解读得非常透彻,读来甚是过瘾。比如,他对运算能力进行了结构分析,形成了一个四面体的结构模型,通过这个结构模型,很容易看出基本口算是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运算能力。算法、算理是运算能力的一体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基本口算与算理、算法共同构成运算能力的底部。运算策略属于在四面体的上位,属于运算能力中比较高阶的一种能力,它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这个四面体模型非常直观、生动、形象,读来令人叫绝。
由此想到了曹老师关于核心素养解读的一个三棱台模型,将六大核心素养分为两层,处于底层(即数学内容层面)的是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处于上层(即数学思维层面)的是抽象、模型、推理(如下图),也是非常地形象生动,容易让人理解。让可见曹老师的学术功底,既能将理论知识解读得如此之透,又能表达得如此生动,真正做到了四个字——深入浅出。
通过曹老师对运算能力的解读,我也进一步开始关注与思考“运算能力”这一核心词。《标准(2011)》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在课标关于运算能力的阐述中,通过深入的解读,有一些方面可以加以把握。一是其中的“寻找”是一种新提法。二是关于运算能力,简洁一点,可以概括为:理解算理、发现算法。三是从课标的解读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与“主动性、创造性”密切相关的运算能力要求。四是运算能力是由算理到算法、从算的“慢、笨”到“快、巧”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运算能力离不开“对、快” 不过要在解决了“理解和寻找”的问题之后,再适度训练,再讲究“快”;要想清楚“训练”的教育意义,“快”要讲究依据。
针对曹老师书中提出的一些运算教学方面的问题,我开始思考:作为一线老师,应该怎么回应曹老师的问题,怎么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改进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对机械训练“用力过度”的倾向需要调整;二是就运算能力而言,应该强项适度,弱项为要;机械训练适度,理解为要;三是改革就是弥补弱项,要关注对算理、算法的认知,讲清算理与算法,着眼“理解、寻找”;四是重视数形结合思想;五是巧设对比练习,通过不断的变式,让学生不断地提高思维深度;六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