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燕《跨越断层,走出误区》第五章读书心得 2023-09-25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数学 资源类别:读书心得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据分析包括收集数据、描述数据、数据的组织和简化、数据表征、数据分析和解释等。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节统计课:“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怎么样来体现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怎么让学生的统计意识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前不久,我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这节统计课,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本节课一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画画。课一开始,老师呈现书中的主题图,问:“下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几人?不要你数出来,而是要画。你能画出来吗?”有的小朋友回答能,有的说不能。老师说:“不管能不能,我们今天就从画画开始。怎么画?老师事先给每人准备了一张A4纸,左上角把这张情境图印上去了,请你对照这张情境图,想想怎么把它画出来。要求:画出有哪些人,各有几人。”

 

任务布置好后,学生开始画画。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做,但是老师没有插手。八分钟过去,只有3个人画出来。老师把这三幅作品拿出去,让小朋友欣赏并提建议。小朋友纷纷提建议,有的认为画得有点乱,有的认为画得不好看。老师接着问:“从这些画中能不能看出有哪些人?各有几人?”小朋友说行。老师问:“这三幅画画得由好到差,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小朋友说都行。这时有个学生说:“我画得更简单,不要画人,只要用符号就可以表示人了。”

 

在第一次画画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意识到不需要如此写实地来画,可以进行一定的抽象,这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统计的过程中,不需要把实景画下来。这样就逼着学生走上了抽象之路。

 

环节二:简化。老师让学生再画一次,要求不该画的尽量少画,把最主要的突出来。这时很多学生都开始用抽象的方式来画,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实际物体。

 

环节三:分类与整理。老师问:“图上这些老师在做不同的事情,能不能用同样的符号表示?”学生回答能。老师接着问:“既然能够用同样的符号表示,那能不能相同的放在一起?”老师让学生第三次画,要求:既要想好怎么分类,又要把哪些人,各有几人画清楚。这时学生开始有了许多的创意:将图上的人分成老师与学生两类,并且每一类还一一对应。这样一来,其实学生已经自觉地在整理数据了。老师继续提示:“如果我们在这中间加上几条线,你发现什么?”这时候表格就自然生成了。

 

环节四:总结。老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但总数要一样。”还有的学生说:“这儿还可以再分类。如:站着的与坐着的,穿裤子的与穿裙子的。”……

 

整个一节课,学生在画中学、在玩中学、在焦虑中学、在变化中学,表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数据的分析与整理,老师并没有刻意地教给学生,而是用学生自己画的作品,在相互分享中、相互交流中,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感悟,数据的分类与整理的思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三次画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自然形成,统计意识自然在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