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PPT |
说课语句【环节节点时间】 |
|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的段愉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
|
|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
|
1教材分析 |
|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学生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
|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二、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三、制作一个简单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
|
2实验器材 |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器材有自制便携式多功能光具座、暗盒、支架、手电筒、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白色光屏、蜡烛等。 |
|
3实验创新要点 |
|
在本节课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活动中,实验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小孔的直线排列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教具纸卡非常容易倾倒且很难将三张纸卡上的小孔对成一条直线。 |
|
现实验用相同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来代替硬纸卡,塑料片放置在附有磁贴的支架上,然后吸附在自制便携式多功能光具座上,通过左右移动塑料片,观察其在直线排列的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从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
它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1)改善原教具的不稳定性,解决了原教具——纸卡容易倾倒且对齐困难的问题。 (2)底座可自由移动且能够确保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上附有磁贴可直接吸附放置材料的支架。 |
|
(3)暗盒来创造小区域性黑暗的环境,共设两层,上层可收纳放置实验器材。 (4)教具多功能化,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模拟照相机、模拟近视眼的形成、自制简易显微镜等实验都可实现。 |
|
光的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这个教具可以实现的后面几个实验。 光的反射,还用到三角支架、激光笔、镜子,我们来看一下。发现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
|
凸透镜成像,还用到电子蜡烛、支架、光屏、1个凸透镜,其中电子蜡烛,改善了普通蜡烛烛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来看一下。通过改变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之间的距离,看到倒立缩小、倒立等大、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 |
|
照相机模拟实验,用到支架、1个凸透镜、1个毛玻璃片,我们来看一下。能够在毛玻璃片上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
|
近视眼形成的模拟实验,用到支架、2个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光屏,我们来看一下。凸透镜由低倍换到高倍后,蜡烛像变模糊,光屏慢慢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再次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像呈现在原光屏的前面,模拟了近视眼的形成。 |
|
自制简易显微镜,用到支架、2个凸透镜。能够看到倒立放大的像。我们来看一下。 |
|
4实验教学目标 |
|
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1.科学观念: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科学思维: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安装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4.态度责任:通过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合作与分享。 |
|
5实验教学过程 |
|
分为三个环节 |
|
(一)寻找光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点 通过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发现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
|
(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在这一环节,共有两个探究活动,1、“激光打靶”,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2、“光线打靶”,验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
|
用创新教具做此实验的效果如下。 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来看其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释有关现象,例如排队等。 |
|
(三)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先进行科学阅读,了解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科学家墨子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 然后制作一套简单的小孔成像装置,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
|
用创新教具做此实验的效果如下。 |
|
6实验效果评价 |
|
1、实验易操作,且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 2、小区域性创造黑暗的环境便于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实验器材收纳放置方便,易收易取。 3、实验教具适用性广,可进行多种光学实验等。 |
|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