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才是美好的教育
——读《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有感
暑假正是教师读书充电的好时机,尽管教的是数学,但我想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这次读一读关于大主题“教育”的书籍,一定能从中受益。果然,读完最让我感叹的是,不管是任何学科,都要遵守“以人为本”这一原则,下面具体谈谈“美育”给我的体会。
“美育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一种教育观念,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首先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借助法律、道德与美育三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这其中,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需求,是一种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自觉自愿的情感追求,具有无比强大的不可代替的力量。
素质提高是终点,美育是方法,艺术教育是手段。
鲍姆嘉通对美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说:“一切美的教育,即那样一种教养,对在具体情况下作为美的思维对象而出现的事物的审视,超过了人们在以往训练的状况下可能达到的审视程度。熟悉了这种教养,通过日常训练而激发起来的美的天赋才能,就能成功地使兴奋起来的,转化为情感的审美情绪——包括在珀尔修斯那里看到的那种‘尚未沸腾’的审美情绪——对准美的思维的某一确定对象。”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揭示了审美教育作为“感性教育”的基本特质;其次,揭示了审美教育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其三,进一步揭示了审美教育作为“感性教育”的具体内涵是对“天赋才能”的“激发”;第四,揭示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转化为情感的审美情绪”,也就是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感性教育的途径达到情感培养与提升的目的。这也许就是人们将“感性学”称作“美学”并对其极为重视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借鉴席勒“排除一切外在与内在强制的自觉自愿”的美育思想,充分发挥美的艺术在道德建设中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罗恩菲尔说,艺术教育是造就身心健全的人。“以儿童为中心”是他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理念。“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经验,而是儿童。”
好的教育应当是老老实实地基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一切都要站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因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或许对于整个成长微不足道,却是不可缺失的。
联系“教学”实际,教者心中如果装的只是自己的教学流程,只是教的教材,而不是学生,不是“教学生学”,显然早已违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法则。要知道,教学须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用审美的态度对待教育,让大多数学生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是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