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黄晓旦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分配律加法模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加法模型,能够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模型的意识,增强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的理解。
3.感受数学模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数学模型发现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教学难点: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教学过程:
板块一:问题驱动,对比引入
乘法交换律:5×3和3×5两个算式结果相等——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5×3×2和5×(3×2)两个算式结果也相等——乘法结合律。
对比:去括号不影响结果的大小。
引发冲突:(50+30)×4这个括号如果直接去掉结果会发生变化吗?计算验证
质疑:那么与这个等式的右边应该是怎样的?
板块二:激活经验,寻求等式
调动学习经验:当纯数字的题目有困难时我们可以给它添加生活情景或者画图分析。
添加情景:一张桌子50元、一张椅子30元,买这样的4套。还可以怎么计算总价?
找到等式的右边50×4+30×4
30 |
50 |
|
|
4 |
(50+30)×4=50×4+30×4
所以接下来,咱们得进一步(板书:进),抛开情境和图,深入的研究这两个算式。
板块三:尝试探求,明晰算理
过渡: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去加情境,都去画图?肯定太麻烦了。
尝试设计:观察等式两边的算式,自己设计一个类似的等式。
交流:等式是否正确,可以计算也可以用乘法的意义验证。
优化:当数据比较大时,我们可以采用乘法的意义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强化: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列出的等式是否成立,集体汇报。
板块四:动态变式,内化建模
出示面积图,动态变化数据,重点关注有个数据出现了两次。
引发思考:等式中的数据可以变化,如何归纳表述。
字母表述:(a+b)×c=a×c+b×c
文字表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一个数再相加
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
板块五:专项训练,夯实分配
重点强化分配:把谁分配,分配给谁?
顺向: 逆向:
(40+6)×15= 45×3+15×3=
4×(32+25)= 4×32+32×6=
(40-4)×25= 44×25-25×4=
(3×5)×2= 49×15-15=
3×6+6×4+5×6=
板块六:回顾反思,提升学力
过渡:同学们,其实,乘法分配律早就潜伏在我们身边了。
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
三年级: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看了这些例子,是不是觉得我们和乘法分配律更亲近啦!
总结回顾: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分配的味道没有?学会运用我们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