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静娟名师工作室成员 钱丽《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 2022-04-10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2-04-1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钱丽

一、课题(学科和年级)

学科: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和比列的基本性质,掌握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教材通过呈现一辆汽车行驶的情境,用列表的形式给出时间和路程的数据,学生在观察、比较、计算和交流中发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获得正比例的概念,同时进一步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和函数思想,为第三学段系统学习函数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为在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5年的常量学习经验,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正比例意义”是学生系统探索函数关系的起始课,要从运动和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如果只是静态呈现教材上关于“正比例意义”的那段描述性文字,那么学生只是机械识记、模仿而已,无法真正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困惑主要聚焦在“什么是变量?”“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怎么样一起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素材,多元的表征方式来构建正比例关系的模型,促进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四、目标预设:

1.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构建正比例关系的模型。2.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实例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正比例的意义”是本单元的种子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创设同学们征订《小数报》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相关联的两种量,接着呈现“比值不变”、“乘积不变”、“和不变”、“差不变”以及“无变化规律”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思辨,认识正比例关系,在素材的拓展应用中深化正比例的意义,也为反比例的学习作好铺垫。因此,设计了以下四个主环节:

1.在情境中感知“相关联”

2.在比较中构建模型

3.在练习中深化认识

4.在反思中拓展延伸

七、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

八、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知“相关联”

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小学生数学报》吗?征订1份报纸要30元,征订2份呢?3份?4份?……同学们订份数越多,报纸的总价会怎么样?订份数越少呢?

得出:报纸的总价会随着订的份数的变化而变化。

2.提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出“订的份数”与“报纸的总价”之间的变化吗?

得出:订的份数

      报纸的总价

追问:在这里表示的两个箭头合理吗?(合理,向上的就表示变大的意思。)

3.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像上面这样相关联的量有很多,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些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唤醒学生对“订的份数”与“报纸总价”的已有经验,即“订的份数”的变化会引起“报纸总价”的变化,进而理解这两者量之间是相关联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已有数量关系认识的思考。

(二)在比较中构建模型

1.在比较中辨析“变”与“不变”

1)题组呈现: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0千米,如果这辆汽车行的时间越久,行驶的路程会怎样变化?

②运一批300吨的物资,如果每天运的吨数增加,那么运的天数会怎样变?

③妈妈比儿子大25岁,如果儿子的年龄变大,那妈妈的年龄会怎样变?

④一本268页的故事书,如果看的页数越多,那么剩下的页数就会怎样变?

⑤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如果边长变大,那么面积会怎样?

2)追问: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呈现:




以①为例:行驶的时间越久,行驶的路程就越长,路程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就可以说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3)求同:这5组题中都有几个量?这几个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得出:都有3个量,其中一个量是不变的,其他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4)分类:每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相同吗?你能分一分吗?

得出:①③⑤是同向变化,②④是反向变化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素材中,通过具体数量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相关联,在比较中发现每一题中都有一个不变的量,而相关联的两个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分类中明晰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却是不同的,感悟“变”与“不变”。

2.在比较中构建模型

1)设疑: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同向变化的情况,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相关联的量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同的特点呢?

2)分别考察变化特点:

1题: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0千米

时间

1

2

3

4

5

……

路程

30

60

90

120

150

……

观察设疑:时间和路程在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发现:30÷1=3060÷2=30 90÷3=30 ……

归纳: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什么保持不变?

(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保持不变。)

追因:这个比值怎么会不变的?是偶然?是巧合?还是有道理的?

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30,也就是速度,在这道题目中,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是给我们的,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才会永远是30

板书: =速度(一定)

2题:

①妈妈比儿子大25

儿子

1

2

3

4

5

……

妈妈

30

60

90

120

150

……

 观察:这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年龄差保持不变)

②归因:为什么差保持不变?(因为妈妈总是比儿子大25岁,是不变的)

3题: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边长

1

2

3

4

5

……

面积

1

4

9

16

25

……

观察:这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

(没有什么保持不变)

3)比较:看来这三题中两种变量的变化方向虽然相同,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有还是有不同的,谁来说说它们变化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1题中,两种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保持不变;第2题中,两种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差保持不变;第3题中,两种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什么保持不变。)

4)揭示:像第1题中,时间和路程这两种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的意义)

6)追问:那第2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题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同向变化的3组题,通过数据比较,聚焦不变的量,发现第1题是比值不变,第2题是差不变,第3题中没有变化规律可循,有了这样的直观理解,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模型就了然于心了。

7)引导建模,深化理解

①提问: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吗?

②修正得出:如果用yx表示两种变量, k表示不变的量,

正比例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逐步抽象到数学模型,这是数学学习的必经之路,因此,让学生在比较中抽象出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是学生理解的外在表现,为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埋下变量与常量的种子。

(三)在练习中深化认识

1.变式,优化方法

出示一辆汽车行了3小时

1)提问:在这个条件下,速度变化了,路程也要变化,那么速度和路程成什么比例呢? 怎么看出来的?

①举例法判断

②质疑:不举例你能判断吗?(路程和速度的比值是时间,题中时间3小时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成正比例。

③优化 :刚才我们判断这两种量比值一定,我们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举例法,一种是根据数量关系来推测的方法,举例法固然好,但根据数量关系来推测的话,举例都不要举例了,好象更方便、更高级!对不对?

2)提问:那下面你们会不会用根据数量关系来推测的方法了?

①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总的钱数。

②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2.迁移,由具体到抽象

1)提问:如果把上题中的“3小时”改成“8小时”,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改成 9小时”呢?改成“10小时”呢?

2)小结: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得出:只要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就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是学习的难点,通过变式迁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理解正比例关系,主动构建正比例关系的模型。

(四)在反思中拓展延伸

1.全课梳理

1)回顾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本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发现了相关联的两个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研究了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设疑引思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同向变化的情况,那反向变化的情况又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向刚才一样去研究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本课的知识,同时在梳理“正比例意义”这节种子课的学习历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迁移,为学习“反比例意义”提供方法。

九、作业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数量关系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你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吗?请你试一试。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