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文化底蕴,创新发展模式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江阴中专临港校区 吴喜喜
2019年10月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中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纳入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加以落实。
紧接着,在11月初,中国经济网发表了题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文章,提出“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我们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19年12月,我在南京参加了“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课程标准解读教师培训”,翻开《新课标》,在基本思路中明确写着“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新课标》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对《新课标》,我目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在这里,仅就以上提到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谈一点自己的思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学习和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经典文学作品中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课后读书吗?”连续几年统计下来,发现课余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越来越少,原先还有近60%,今年我授课的两个班级中,举手的学生已经不到20%了,而在这些学生中,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更是极少数,甚至很多学生除了四大名著外,说不出还有哪些经典名著。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多是《十宗罪》这类的悬疑小说,还有各种甜腻腻的校园言情小说。二是学生的阅读方式,在调查中举手的学生里,多数人习惯看电子书,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尽情地搜索阅读,比纸质书更方便,既然这样,我们的教材要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教育,应该跟着时代走。中职学校语文课程,要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活动,而活动的形式,是可以创新的。“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下,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比如2013年春季开始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以及随后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2016年2月开始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系列的节目,都极大地调动起了民众的观看热情和参与热情,对于带动全民重新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广大观众对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渴望,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活动开展期间,我在学校的教学中也尝试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小型比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再比如2020年春节后开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所有学校都推迟开学,老师们纷纷当起了网络主播,通过叮叮、云班课、QQ屏幕分享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信息化技术对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其实以上两例说到底,也正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阐述的“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今后将继续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其中的指导思想,按照基本思路,结合课程任务的要求,努力帮助学生厚积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