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命题探讨
陶立娴
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家戴维·铂金斯认为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学生解决问题必定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只是流于表面,抓不住知识点深层的本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就要引导孩子关注知识点的本质,追溯知识形成的原由。
如命题:一盏台灯的价格是509元,买8盏这样的台灯,全部付一百元一张的人民币,至少需要( )张。首先要读懂这道题的意思:要买8盏台灯,只有一百元面值的人民币,没有其它面值的。至少需要几张?还要理解至少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其次要明确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已知单价和数量,要求总价。所以,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数量关系,还要知道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学生的想法会有好几种:①先算509×8=4072,4072可以看成4000+72,4000是40张一百元,72还需要付1张一百元,40+1=41(张)②先算509×8=4072,4072接近4100,4100就是41张一百元③把509看成500+9,先算500×8=4000,4000就是40张一百元,再算9×8=72,72还要再付1张一百元,40+1=41(张)想法多样化,每种都可以。但这3种想法都必须知道40个100是4000,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有意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到10个十是100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20个十就是200,30个十就是300,学到10个100是1000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20个100是2000,30个100是3000等。教学20÷2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200÷2,2000÷2其实和20÷2的算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算0前面的数,算完以后再添上0。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具有自主迁移的能力,来解决新的问题。
再如选择题: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 3千米>900厘米>80米 B. 5吨50千克>90千克>5000千克 C. 6000克>5吨>3000千克 D. 10千米>65分米>5米
此类题目,常出现在填空题中按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要小一些。学生如果能耐心地把所有选项都看完,应该就不会选错了。所以,要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在新课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尤其是“千米”和“吨”这两个比较大的单位,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认识1千米,可以带学生去操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认识1吨,因为不可能把1吨的物体带进课堂,所以只能让同桌相互背一背,想象1吨大约是40个小朋友加起来那么重。在复习时,帮学生归纳整理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重点分析了哪些进率容易记错,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加深记忆。名数转化教会学生方法: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进率,简单说法就是从大到小添0,从小到大去0。而这种题型好几个名数比大小,还要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转化。是全部要统一单位,还是只要转化个别单位后两两相比。另外,复名数转化要让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