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命题分析及调整 2020-10-15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黄蓉洁 所在单位: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06-15 执教地点: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命题分析 参加对象:城中实验全体数学教师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命题分析及调整

           一、命题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校《指向理解力进阶的“三层六维”问题教学样态研究之“命题研究”活动方案》。

、命题宗旨

1.淡化对数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或形式化表述的考查,重视对核心概念及其关键特征的理解的考查。

2.淡化对基本技能的单项考查,重视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用技能’的水平。

3.加强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充分展现数学思想的过程特征和解题价值。

4.加大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让‘过程性’活动目标鲜明地体现在数学试题中。

、命题原则

1. 基础性

考查内容依据《标准》,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体现基础性。 命题关注《标准》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技能。 

2.现实性

命题应来源于学生所能理解的或所具有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

3.有效性

命题尝试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并特别注意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各个方面的考查,反应《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 

4.合理性

命题的结构合理,题量适中,让学生有必要的思考时间,不出“偏”、“怪”、“繁琐”、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的题。

5.导向性

(1) 命题以《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依据,力争给数学教学正确的导向。

(2) 重视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关注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基本方法的能力。

(4) 重视解题的规范性要求,希望通过数学题解答树立规范意识和规则意识,能够清晰地和有条理地表达思想,知道数学中解决任何问题都应有依据,理解并掌握数学的核心和基础知识。

(5) 关注教材的考评价值。教材是学生学习材料的根本,但在教学中把教材当作附属的,复习备考时尤甚,这是本末倒置。数学命题应关注教材,关注教学与学习的主体内容。

(6)关注“四基”的全面考查,特别是对“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再现和迁移的考查。

、命题难度及知识点占分情况

题目按难度分为基础题、中等题和拓展题。 根据命题要求,基础题、中等题和拓展题的比例是7:2:1,但考虑到期末卷面向全体学生,更应注重基础,所以本次命题比例调整为8:1:1。

1. 简易方程。方程是代数的核心内容。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数学学习从算术范围跨入代数范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算术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促使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28%。

2. 折线统计图。该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6%。

3. 因数和倍数。该单元着重教学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求各个自然数的因数与倍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教材旨在丰富学生对数的关系的理解,重视在现实情境里体验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10%。

4.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材系统教学分数知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认数与运算的范围有很大的扩展,不仅能用整数、小数,而且能用分数刻画现实生活里的一些现象;在数学思考方面,由于分数的意义比整数、小数更加抽象,分数的运算比整数、小数更加复杂,思维能力会有更大的发展;在问题解决方面,分数能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会认识许多新的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新的提高。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18%。

5. 分数加法和减法。学生在三年级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三单元里,学生又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16%。

6. 圆。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曲线图形。

    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可见,学生有认识圆的客观需要。教学圆的知识,会运用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思想与方法,能进一步发展转化策略,提高推理能力。所以说,圆的知识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19%。

7. 解决问题的策略。该单元教学“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转化,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变成相对简单些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常规性的问题,把不熟悉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的问题。该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现阶段,这一策略的应用对学生而言有较大难度。本次命题,相关内容占比3%。

、命题意图及系数提升方式

一道优质的数学题是一次高效的思维训练。 数学命题应从知识考查转变为核心素养考查,在内容、形式与考法方面探索关注数学核心素养,从对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方面立意,凸显以考查数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本质就是考查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力。为此,针对此次命题中的若干知识点的呈现上进行修改。

题目1. 在 ①x+5, ②6x+4>7,③x÷2=6, ④3x=5×6,⑤a—b=4, ⑥2+9=11,⑦ 4x=0。 这些式子中,等式有          ,(填序号)方程有       。(填序号)

考查要点:考查方程的概念.以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定位为基础题。

设计意图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重要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帮助学生了解方程的特点。

等式是方程概念的生长点,认识方程需要先理解等式。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等式已经有了较多接触,但还没有明确等式的概念。为了认识方程,需要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建立等式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练习强化概念,仅在形式上予以了强记,若要对该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可以改变题目形式。

改变表达

原题修改为: ①+6.1=7.4   ②47-9=38   ③x÷2=6    ④3x=5×6  ⑤a—b=4    ⑥2×0.9=1.8    ⑦ 4x=0   先在(  )内填“等式”、“方程”再将这些式子填入下面集合圈(填序号)

 

              

 

修改意图:尊重教材,利用教材元素,提升学生理解力。教材利用集合图表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形象地表现出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都是方程。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还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甚至有□表示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对“未知数”有更正确的认识,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当然在书写中也能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比较方便。

  题目2. 学校买来足球n个,买来的篮球个数是足球的3倍,学校买来足球和篮球共(     )个;买来的足球比篮球少(      )个。

考查要点:考查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里的数量关系,定位为基础题。

    设计意图:用字母表示数表示现实情境里的数量关系,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和、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问题,蕴含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凸显了方程的本质特征。通过练习,检测学生数量关系的表达是否正确、书写规则是否掌握。该题主要还是考查五上《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知识点,可以适当在题意理解、解题要求上增加难度。

改变表达:

原题修改为:看图列方程

   1)                 一共180千米

 

          已经修了5天,               还剩25千米

          每天修x米                    没有修

(2)       x元

         铅笔

         钢笔             比铅笔多15.2元

 

修改意图:线段图半抽象、半直观地表达数量关系,它排除了有关对象的非数学内容,直观显示数量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要集中思考线段图里的相等关系,思维的数学化程度比较高。用线段图里的数量关系解释列出的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的本质特征——含有未知数的、表达相等关系的等式。

题目3.把42 分解质因数是(        )。

考查要点:考查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定位为基础题。

设计意图:质因数是一个数学概念,而分解质因数是质因数概念的具体应用。设计该题意在让学生明白两点:首先,合数才能分解质因数。其次,分解质因数是改变已有合数的表现形式,把某个合数写成两个或几个质数相乘的式子,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

改变表达:小彬参加市里的数学竞赛。有同学问:“这次数学竞赛得了多少分?获得了第几名?”小彬回答:“我的分数、名次、年龄都是质数,它们的乘积是2134。”小彬的成绩是(    )分,他得了第(    )名。

修改意图:分解质因数是应用质因数概念的推理过程。原题呈现方式单一,对学生而言,缺少思辨的兴趣,再由于数字较小只需要口算分解,为了考查塔式分解法或短除法的掌握情况,给定情境,将数字变大,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合理性。修改后定位为拓展题。

题目4.把一张长48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的正方形。如果要求纸没有剩余,边长是整厘米数,裁出的正方形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少可以裁出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考查要点:考查公因数概念,求两个数公因数方法以及公因数意义理解。定位为中等题。

设计意图:关于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意义,和因数与倍数一样,教材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结合实例作出描述。所以在考查该知识时,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理解概念,正确认识它的内涵、把握它的外延。

改变表达:疫情期间爸爸妈妈在家陪小清做游戏。妈妈每8天陪一次,爸爸每6天陪一次。如果爸爸妈妈两人同时在3月10日一起陪,接下来第三次一起陪是几月几日?

修改意图:该知识点来自于因数倍数单元。公倍数的学习是在公因数之后,学习公因数的经验用到学习公倍数上,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会有很好的发挥,教学效率和效果都会更加好些。该单元编排了少量与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题确实在应用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情境里体验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为此,命题应该能够提供列举、可操作的月历,帮助学生发现实际问题里有公倍数的内容,体会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就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第三次”也是对最小公倍数的一个外延。像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加强了对公因数、公倍数的认识,正是教材所希望的。

六、命题改进方向

 由于匆忙命题,再加上对本册教材略有生疏,在命题时出现了一些相同知识点近似的表达。也没有严格按照比例进行命题,就不能很好体现命题的评价价值。今后在命题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基础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对本册教材

2.进一步完善规范。

规范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命题表达的规范,二是命题顺序的规范,三是解题要求的规范。

3.体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

教材中的内容、呈现方式、研究路径、思维和能力等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反映了课标的要求,在出题时,一定仔细研读教材。

4.题目的设计有后续的研究价值。

5.题目的设计可以与时俱进。如,可以将疫情期间确诊人数、治愈人数相关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整理比较分析研究,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 阅读(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