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李莉老师分享案例:吸管总动员

发布日期:2016-07-31 16:05:56     来源:zhaomei

案例:吸管总动员

吸管对于孩子来说不陌生,吸管易于收集可塑性强,它色彩鲜艳、轻巧、可重复利用。吃牛奶需要吸管、品尝饮料也会接触到各种粗细不一、形态各异的吸管。在开展“吸管”这一活动时,我们和家长、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吸管,师幼走近吸管、了解吸管的多种用途,和吸管一起开始一段奇妙的旅行。

师幼收集 进行分类

吸管简易而充足,贴近幼儿生活,活动探索性强。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当我把师幼收集的吸管拿出时,“哇,好多吸管!”孩子们面对这么多吸管,他们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几个人围在一起,商量着。开始行动了。“梓烨,你负责放粗粗的吸管和白色的吸管。我和玥玥收集彩色的吸管。”瑞瑞指挥其同伴,原来他们是把吸管按照颜色、粗细等进行分类。快分好了,瑞瑞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快来看,这些颜色吸管也有不一样的,有的上面有褶皱,一拉就变长了。我们把这一盒重新再分一下。”瑞瑞和小伙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同时又进行更细致的分类。玩玩、摸摸、分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真正让幼儿带着疑问去探究,民主、和谐、愉快的活动气氛,解放了幼儿的双手、大脑和嘴巴。

多种形式 创意想象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创造性表征活动需要丰富、多元的低结构材料。也正是因为吸管的投放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孩子们玩的兴致才会越来越高,玩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吸管分类的基础上,选择吸管区的小朋友拿着吸管在泡沫地毯上了进行拼搭。孩子们用吸管拼成了房子、花朵、迷宫。但老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活动结束后,作品就会收掉放回原处。经过师幼讨论,我们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作品拼搭好后,自己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白纸上,并写上自己名字进行展览,这样小伙伴就知道了他拼搭的是什么作品,同时也激发了参与者的成功感。由此,我们还用KT板隔成圆形、菱形、爱心型,让孩子们用长长短短的吸管在上面进行创意想象。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吸管作品放在展台上给孩子们欣赏时,孩子们可高兴了。本主题我们正好开展生成活动“趣味婚礼”,我们把孩子爸妈的婚纱照和幼儿自己的照片投放进美工区,让孩子用吸管和卡纸自由进行相框制作。孩子们在一个个动手活动中,和吸管亲密接触,玩得很嗨。

主动探究 及时记录

给予幼儿探索的材料和机会,他们就会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即使教师不在,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对待同样的困难,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乐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生活中的吸管粗细、软、硬、也可变形,围绕吸管“吸”的特性和孩子们的兴趣点“吹”,我们将吸管和相应的一些辅助材料投放与科学区,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吸管进行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如“谁先吹进洞”,我们利用章章小朋友带来的台球桌,把台球换成了一个乒乓球(泡沫球),在中间用一条红色即时贴把台球一分为二,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位置,他们自由选择吸管,看谁先把球吹到对方的洞里,谁就是胜利者。孩子们对这种竞技性的游戏很感兴趣。又如“谁运的球多”,我们以吸管、超市购买的纸蛋托为游戏材料,让幼儿想办法用吸管把框里的乒乓球运进蛋托凹槽,谁运的多,谁就是胜利者。一开始孩子们想的基本是吹的方法,把球放在手心,用吸管一吹,但这种方法不是很可行。分享评价环节经过师幼讨论,幼儿终于想到了吸这一方法。于是,产生了“看谁吸的多”运球游戏。

科学活动“看谁先喝到?”分别在一样的透明玻璃瓶里装了开水、豆奶和橙汁饮料,提供了各种吸管、和白纸、蜡笔等。一开始请一位幼儿站在红色标记处,想办法用吸管喝到水、豆奶和橙汁饮料,涵涵很快就想到了办法,用吸管连接放入饮料瓶就喝到了,活动结束涵涵自觉地进行了记录。为了增大难度,增强活动的挑战性和活动趣味性,以利于幼儿持久的、深入的探究活动。我们不断丰富和拓展活动材料,有针对性地更改了一下活动材料:请两位幼儿面对面,依次在瓶子上添数字、123的即时贴,同时分别在两边地上贴上了相应颜色的即时贴。活动以竞赛的形式开展,让孩子们能互相挑战。比赛开始了,孩子们在连接着吸管,哇。终于喝到豆奶了。孩子们心满意足的自己进行相关记录,咦,为什么两人记录的吸管数量不一样。我请孩子们互相观察比较,孩子兴奋地告诉我:原来用的吸管不一样,所以最后的数字是不一样的;椅子偏离位置,没有放在相应的即时贴上,吸管数量也会有影响等。在探索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对于为什么吸管数量不一样的问题,教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让孩子一起想办法,所以对于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不要做过多评判,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自己验证,拓展出更多的探究点,由此一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能持续很长时间,收获也一定更丰富,游戏也能继续深入下去。

我们还以吸管为主材料开展了“一起吹泡泡”、“吸管火箭”、“图形变变变”、 “小猴爬树”等一系列科学活动。随着孩子们对游戏热情高涨,我适时投放了相关的记录纸,请孩子们根据游戏玩法和结果进行相应的记录。因为记录表格是在和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切实可行,孩子们每次游戏后也能进行及时记录。表格记录的提供可以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同时又使幼儿多了一份与他人交流,分享探索结果的重要方式,从而让老师发现问题,并从中解决问题。

追随孩子 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观赏一本绘本“跟着线走”,何不让孩子们跟着吸管走,看看会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于是自制小书“跟着吸管走走走”诞生了,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彩色吸管连接拼搭成房子、微波炉、各种瓶子,跟着吸管来到了卧室、来到了厨房、来到了卫生间,看见了镜子、洗发水瓶、毛巾等,画面充满着灵动和想象、创造力。小书完工了,孩子们兴奋地拿起书观赏起来。“既然是走走走,何不让我们的眼光跟着吸管走起来呢?”我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们开始各抒己见、探讨起来。“老师,吸管是空心的,我们可以在吸管里放颗小珠子,让小珠子想走迷宫一样滚动起来。”这个主意真好,孩子们开始行动起来。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珠子可以随意滚动,但有时会滚出来。经过和孩子们再次商量。我们在书下面放了块磁铁,这样,因为磁铁的作用,金属的小珠子就会一路快乐地往前走走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提出建议、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幼儿相互间进行讨论等具体策略,巧妙支持和推动幼儿的思考。

临近学期结束,我们开展了“走进小学”活动,孩子对小学充满了向往。正好教室楼梯旁有块墙壁空着,何不让孩子们用吸管把眼中的小学呈现出来呢!于是在大墙面上粘贴了KT板,黑色即时贴用双面胶反粘,区域活动一开始,选择该区域的幼儿就会自觉地用吸管进行空间拼搭:这是小学的旗杆、这是大大的操场、小朋友在快乐地踢着足球呢!小学的快乐场景跃然在墙面上,在拼拼搭搭讲讲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空间感知觉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的发展是在亲历、体验、操作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让幼儿参与活动并面对困难,才有可能提升其能力,丰富其经验。我与孩子共同探究幼儿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低结构材料吸管,不断变化玩法,持续进行探究。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吸管,了解吸管,运用吸管,根据吸管的特性进行分类、有规律排序,和吸管创造性地玩游戏,感受着吸管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体验着吸管的无限奥秘。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朱陈芳



点评:

判断一份材料是否适合幼儿的核心经验在于两者的互动效果,而这效果明显依赖于教师在活动现场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就是考验教师的指导能力的标准。难点在于那么多的材料、那么多鲜活的孩子都是易变的,作为老师我们或许可以预设材料,但却无法肯定材料与幼儿的核心经验碰撞产生的效果。不过一位优秀的教师,她能在充满变数的现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幼儿的一举一动不时地在眼前闪现,从而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判断是否需要提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帮助,提供怎样的帮助,这都完全取决于临时的需要。每次玩区域,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却足够老师做出足够多的决定,时刻准备好足够多的策略,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合适的帮助。

1捕捉兴趣 引发幼儿自主探究

区域活动中充满着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学习。《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是可遇而不可求,它瞬间即逝、不稳定且容易改变。这就需要老师多一份发现好奇心的眼睛:吸管建构的区孩子无意间将细吸管塞进了粗吸管,孩子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发现“只要用力吹粗吸管,就能将细吸管吹出来。”眼观八方的朱老师看着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当孩子出现教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时,并没有横加干预,而是在观察中判断这是否是一个更好的教育契机。事实证明,孩子的好奇心说明吸管不仅可以用来建构,更能体现吸管的特性:由于吹气,粗吸管内空气速度加快,空气流动推动内部的物品向前移动。不过好奇心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回应和支持,等到下次活动时,材料“比比谁吹得远”就诞生了,同时增加了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各种吸管和记录表。孩子们将粗吸管成为火箭筒、里面的细吸管是火箭,通过探索连接不同的长度的吸管和压力大小的关系,怎样才能让火箭发射的更远。孩子的无意的发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无疑会使孩子表面的好奇心转化为现在甚至以后恒定的、稳定的探索兴趣。

2完善材料 推进幼儿持续探究

初期孩子的好奇亦引发了老师的思考,吸管最大的作用在于嘴巴吸水的时候,把吸管内的空气给吸掉了,这就造成吸管内的气压比吸管外面的气压小,进而吸管外面的气压便把水压进吸管,我们也就喝到水了。那能不能让吸水变得更好玩呢?材料“怎样喝到水“很快出现在孩子面前,不过令人差异的是:孩子们一会会就完成了,丝毫没有持续探索的欲望。朱老师反思为什么这么容易操作的材料达不到期望中的效果呢?通过年级组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一瓶水、几根吸管太简单,不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于是朱老师进一步完善了材料,拉长孩子与瓶中水的距离,鼓励孩子自己连接吸管改变长度,并设置了三重距离:第一关,矿泉水;第二关,豆奶;第三关,果汁,孩子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尝试才能喝到自己想喝的饮料。活动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某一天的户外活动运球游戏引发了孩子的热烈讨论,怎样用身体各部位运球,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拓展:手、脚、肩膀……甚至有人提出了用嘴巴,这下在孩子中间炸开了锅,怎样用嘴巴运球呢?这并不能难倒老师和孩子,一番讨论后,材料“台球吸管吹球进洞“产生了,孩子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吸管吹气的原理完双人PK桌球赛,另一方面亦可以利用吸管吸气的原理将桌球“运“到“自己的家”。教师的指导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尽管孩子的探索是随意的,但这并影响教师从随意的行为提炼关键点,并通过有意而为之的材料投放、现场观察、后期调整来转化成与意义的学习活动。

3分享评价 延展游戏的持续生命力

如何让区域活动对幼儿始终充满魅力,除了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等,区域活动的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行为与表现后,运用多种形式与幼儿互动的指导性分享、总结和提升,它是对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阅读区的孩子对绘本《跟着线走》比较感兴趣,一边看一边玩。基于对本班孩子发展的阶段特点的准确把握,朱老师思考能否将平面的书籍于都转化为立体的操作阅读,于是自制小书“跟着吸管走走走”应蕴而生:彩色吸管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之下变成了厨房里的微波炉、煤气罩,卧室里的小窗、柜子等……孩子们灵动的想象令人惊叹。不过活动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转弯的地方,吸管总是不听话地从书上掉下来;小书做完了,任务完成了,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于是评价交流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教师以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孩子将阅读区个别孩子的兴趣变成大家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孩子能参与到吸管小书的游戏中,并解决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吸管折弯以后不牢固怎么办?”“吸管小书完成了,我们可以怎么玩?”这些问题的不断地抛出引发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引起孩子持续的关注。铅丝、茅根成为了孩子们手中对付吸管的有效辅助材料,塞进吸管不就可以固定了吗?小钢珠可以在吸管中滚动,但是不容易控制怎么办?那就在书下放块磁铁,运用磁性原理让小钢珠在吸管中走走走。一段时间内,阅读区成为了孩子心中的热门区域。朱老师有效利用了同伴间的资源实现了阅读区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共同建构,教师的评价让材料更具生命力,亦让吸管小书延续地更久,不断增加游戏的目的性和有序性。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李莉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