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李莉老师分享案例:夹子的秘密

发布日期:2016-07-31 15:58:37     来源:zhaomei

案例1:

观察对象:天天 淼淼 文文

观察时间:2016.3.4

观察地点:大一班

白描记录:

天天把小的浅咖啡色塑料夹围成圆形,边和文文交谈:没有大白鲸。文文拿了铁夹子,在试着把它打开,又放掉,接着拿塑料夹子递给旁边的淼淼,文文是助手,当他看到淼淼用绿色和白色夹子拼出了一个圆形图案时,他开心地拍起手来。然后文文往塑料夹子的两个间隔中依次放了一个木头夹子。他和淼淼在商量着:到底放什么颜色的夹子。最后他们又在木头夹子周围放了铁夹子。

旁边的天天也在继续忙碌着:他在用塑料夹子外围放了铁夹子,在铁夹子缝隙中又放了木头夹子。当看见自己的成果时,文文忍不住地说:太美了。

淼淼不声不响地继续在玩大夹子。她把大夹子跟之前一样放在了图案中间:蓝蓝粉绿粉绿(四个)蓝绿。完成后她把红色箱子和黄色箱子整理盖好,拿起了大绿铁夹子,她把小铁夹往大绿夹子上夹,接着又把浅咖啡色塑料夹子往小铁夹子上夹,成功了!看见夹子一层又一层,她很开心,来回地晃来晃去,嘴巴里发出嗤嗤的声音。她试着把大绿夹子往后面的辫子上夹了夹,又拿起来,玩起了粉色和绿色夹子。她把大绿夹子和粉色、绿色夹子夹在了一起。旁边的天天说:“这是大螃蟹。”而文文拿起了装在大夹子上的铁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案例2:

观察对象:烨欣、子涵、天宇

观察时间:2016.3.21

观察地点:大一班

白描记录:

1、第一场景:向日葵和太阳

烨欣、子涵和天宇每人拿了一个蛋糕盘,他们围在放小夹子盒子的旁边。姚天宇独自在玩,他拿起一个粉色夹子对烨欣说:“看,我的粉色夹子好漂亮。”烨欣说:“我也有。”说完,她把自己蛋糕盘上的粉色夹子指给天宇看。旁边的子涵也附合着说:“我也有。”三个小朋友边找夹子自己喜欢的小木头夹子边互相交流着,他们把找到的漂亮夹子依次夹到蛋糕盘上。“哇,蓝苹果,紫草莓。”天宇抑制不住兴奋,开心地对烨欣说。“我的向日葵做好了。”天宇自豪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老师在旁边提醒:“怎样才能让它看起来更像?”旁边的子涵对老师说:“我的太阳也做好了。”“嗯。”老师发出了一声赞许。旁边的天宇也赶紧说:“我也是太阳。”“你刚才不是说向日葵吗?怎样才能让你的向日葵看起来更像?”天宇看看自己的作品,然后继续装扮起来,他拿了一把调羹,作为向日葵的花茎。而一直不言语的烨欣还在默默地用木头夹子装饰自己的蛋糕盘。还请子涵看她的作品,子涵发出了“哇”的赞叹声,烨欣在蛋糕盘中间依次放了四个木头小夹子,看起来像笑脸娃娃,又端起来给天宇看,三个孩子继续认真忙碌着。

2、第二场景:小羊有翅膀了

天宇从旁边的柜子里拿了一只羊,在羊背后夹了一个大绿夹子,“加速前进。”边说边把小羊放在垫子上滑行。他开心地对烨欣说:“看,羊有屁股了。”他不时拨弄着自己的“小羊”。天宇又在小羊身体两边夹了两个大土黄夹子:“哇,我的羊能飞了,我的羊要飞了。”天宇开心地举起小羊做飞的动作。烨欣看见了,羡慕地说:“我帮小刺猬也来飞。”她来到玩具柜拿起小刺猬装扮起来。很快小刺猬身上夹了橙色和粉色的大夹子,烨欣抖动了一下,又到玩具柜拿起一个蛋糕盘做起来。这时候天宇把自己的小羊和已建构好的喜羊羊和机器人竖立在旁边的桌子上。

3、第三场景:烧饼

烨欣在蛋糕盘周围夹了五颜六色的木头夹子,她举起装饰的蛋糕盘对老师说:“这是一把扇子,可以扇风。”老师笑眯眯地对她说:“想想看,能不能让你的扇子更漂亮一点?”孩子拿着“扇子”走开了。她去旁边的美工区拿了一支黑笔在蛋糕盘中间画上了数个爱心形,并用一个大塑料夹夹住,然后开心地举起来给老师看。旁边的天宇也不空闲着,他把两个大绿塑料夹夹在一个红色喜糖盒的两边:“看这是我的小船,快上船,我的小船出发了。”天宇用手推动“小船”,“小船”在桌面上往前行驶。这时候烨欣用夹点心的大夹子夹起了装饰好的蛋糕盘,开心地说:“这是烧饼。”旁边的子涵发现了大夹子正是她带来的,开心地把这一消息告诉烨欣。烨欣把大夹子夹住了自己的脑袋,“这是我的新发箍。”然后把“烧饼”夹到了桌上。天宇看见了告诉大家:“加个勺子就可以吃了。”他很快地在两个蛋糕盘里放了一把勺子,他们转过身又去玩夹子了。


点评: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夹子在幼儿手中能变化出怎样的精彩?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一个月“夹子玩起来”的创意之旅。

一、 忐忑——方向的指引

第一次教研活动,当我抛出“玩夹子”的议题的时候,老师顿时沸腾了:“这属于废旧材料,孩子们肯定喜欢。”“是呀,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那就是一物多玩啦!”“对对对,可以放在美工区进行装饰活动。”“数学区也可以来排序,按规律摆放,感知、分类、排序都不错。”……一番思维碰撞以后,仿佛夹子区的蓝图已经铺在眼前。“这些一物多玩都是我们设计好给孩子玩,孩子会喜欢吗?”我追问。组长犹豫了一下:“好像也不一定。”朱老师反问:“那孩子们自己能玩出什么呢?”“试一下才知道。”……在老师们一脸迷惑和茫然中我们决定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观察幼儿的现有行为再进一步讨论接下来的指导措施。

二、 初尝——孩子的创意

在大班家长、幼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夹子资源如期到位,夹子一部分来自于小朋友自己生活中所用物品:发夹、晾衣架、食物夹等等,还有一部分由园所购买。试点班确定在年级组长班:大一班。第一次活动在大家的的期待中开始: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将夹子作为基本单位,变成一朵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花朵,有分工,有合作,似乎还算成功,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大一班老师认为孩子的经验停留于建构,没有发挥夹子的功能。第二次教研活动,大一班老师提出是否需要提供辅助材料呢?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尝试一下,在已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说干就干,很快大一班夹子区的集中材料箱就出炉了:材料类(茅根、绳子、报纸、蛋糕盘、各种大小的盒子……)、工具类(剪刀、固体胶、铅丝……)、素材类(卡通夹)。另外环境创设也及时跟上,孩子们当踏进区域时,引入眼帘的就是蓝色和黄色的彩带,给他们视觉上的冲击,还有虽然夹子大小不一,材质不一,图案不一,夹子已经按照大小、材质等分好了类,有序摆放在盒子里。于是,夹子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就变成了装饰环境的材料,同时慢慢萌发出了自发性情境游戏:“警车来了!抓小偷!”“我最喜欢粉色的房间,你当爸爸,我当妈妈。”……建构经验也不再局限于平面构造,夹子在辅助材料的帮助下被建构成各种各样的结构的作品:机器人、三层蛋糕等,呈现出作品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另外他们的作品融入了自己的设计过程,比如对今天即将构建的夹子有一个整体设计,需要多少个夹子,多少形状的夹子,对数量、形状、颜色做出规划。作为孩子最忠实的支持者,大一班两位老师行动迅速,能根据幼儿表现及时跟进自己的指导行为,提供一定数量的辅助材料和环境创设。

三、 调整——对比实验

第三次教研活动,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在自主操作夹子,而且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但实际上却还是在老师的操控之中,比如分类摆放的夹子、整齐划一的辅助材料、具有暗示性的环境创设。孩子们本质上具备自主想象的空间并不宽广,孩子们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即可。有没有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持续追踪孩子的自主表现呢?“总不能又回到原始状态去吧?”有些老师开始质疑。“为什么不能?”“要不在我们班试试。”大二班老师主动请缨。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决定大二班作为第二个试点班开始“夹子纯玩”的研究。

四、 再尝——等待的乐趣

所谓纯玩,就是不加任何辅助材料、不加任何环境创设,不规定主题,只有一些普通夹子,而且是随意摆放的。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人数、自主确定主题、自主创意夹子的玩法。一开始大二班的夹子区只有稀稀落落的个别幼儿进入,纯玩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观察孩子,在等待中区发现孩子慢慢积累的点滴乐趣。同时老师更以游戏者的身份尝试加入他们的夹子游戏中,老师的参与让孩子获得肯定和满足,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样:“老师要变成孩子”,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乐趣。渐渐地,夹子区的孩子越来越多,每次他们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先整理好架子,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夹子,合理利用周围的柜子、椅子、垫子进行满足自己的创作:夹子鼓、旋转木马、夹子小人、山洞、房子、桥……孩子们的想象力不断地萌发着。他们正在以有自信的学习者成长着。

五、 同步——对比的不同

大二班的纯玩体现的是作品的多样性和纯粹的艺术美,夹子是一个基本单位,它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孩子们充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将夹子变成了一件件富有创意、形象生动的作品。大二班的两位老教师慢下来、静下来、蹲下来,去观察、去肯定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力量。大一班的夹子区也正朝着令人惊喜的方向发展。随着经验的成熟,孩子们的夹子情境游戏越来越有了生动的味道:好吃的烧饼、新研发的火箭发射器、长着翅膀的喜羊羊……简单的夹子他们能玩上半天。

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见孩子经验停止不前,总想推一把;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总想上前帮助一下。仿佛不干预,就不是指导。“管住手、闭上嘴”想做到真的很不容易,它对老师的观念是一种洗礼。来看我们的区域活动,说句实话有时候老师精心制作的自制区域材料,孩子们并不一定感兴趣,碍于老师的面子玩一会就放一边了,再也没有了持续操作的欲望。回忆一下自己的小时候,也许自己拉根麦秆做一条小项链套在脖子里也能美上半天,或者用块旧布当做披风就把自己想象成了公主,真是玩劲十足。哪怕很简陋,我也可以体会到自己玩乐的愉悦。孩子能玩夹子吗?这样的反问本身就是对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的质疑,这说明教师的观念还需要真正的蜕变,而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正是一个研究的契机。夹子能玩吗?毫不犹豫,能!但绝对不是老师将夹子设计好给孩子玩,而是孩子自我一步一步的尝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我给孩子机会了吗?我观察孩子了吗?我走进孩子了吗?

《通过游戏来教——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第三章“教师的游戏理论”中指出“教师关于自身在游戏中作用的描述,主要有三种类型:提供者、观察者、参与者”。我们是这么理解的:低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儿童行为的观察者、游戏推进的参与者。在夹子区中,大一班提供的种类丰富的夹子,包含卡通夹子、发夹、食品夹等,然后根据观察幼儿的经验后,陆续添加了辅助材料和创设了一定的环境,这种指导方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的身份”介入指导,因为老师不管在那一方面都比幼儿具有“阅历”的优势,这样的指导方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结果性。大二班提供的是最简单的夹子,就是普通晾衣架,只不过大小型号不同,老师的指导方式有了稍许的转变,那就是以“积极的等待者、观察者“面对幼儿,并且以玩伴的身份来影响幼儿。评价方式更含蓄,关照一些已经找到答案的孩子一起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成功经验的过早扩散,影响其他幼儿的探索。只是以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幼儿更多的尝试。这样的指导方式更加尊重幼儿过程中精神的愉悦性,对于结果则比较淡化。应该说,两个班的对比实验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也有共通点,那就是观察指导对于区域活动推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李莉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