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老师分享案例:小石头,大创想
案例:小石头,大创想
石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河边、田野、小路等都可以看见它们的影子,这些不起眼的石头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春游时,河滩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头,激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咦,这石头怎么有花纹?”、“石头是哪儿来的?”、“石头可以用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的讨论着,顺着孩子们的兴趣,思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石头的世界,探索石头的秘密。
一、共同收集,唤醒经验
游戏材料影响着游戏的成效,游戏材料的价值不是以价格为标准的,而以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自主活动为标准的。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树叶、花瓣、香樟果、麦梗、芦叶、竹笋壳、丝瓜赂等各类自然材料,将其投放游戏中,丰富幼儿区域活动内容。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游戏材料的收集者——在收集石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存在,应该和幼儿一起讨论,商量该材料的特点与用处,让幼儿对此有更深的了解,为开展区域活动奠定基础。因此,石头就可以通过充分发动我们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各种石头,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知道其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些成品后,也可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制作游戏材料。根据游戏的需要投放到游戏中去,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二、创意无限,乐趣横生
1. 前期——自主自由,引发兴趣
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没有操作就没有活动,也没有幼儿的发展。同时,让对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操作、动口语言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夹子区的热度还没退去,当我在地垫上放上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石头后,又炸开了锅……班级里五六个孩子跑来我身边“老师,我帮你分石头吧”、“老师,这是给我们玩的吗?”面对七嘴八舌的他们,我说“是啊,就是给你们玩的”,刚说完,五个孩子就拿起白框分起了石头,黑色石头分一起,白色石头分一起,黄色石头分一起……突然,夏威拿起一块黄色石头说“你门看,这是一个化石飞镖。”妹妹听到后,拿出一块石头说“你看,这是鸡蛋吧”,张馨月又拿起一块说“我的是芒果”,孟孟立即说道“上面的花纹太漂亮了吧”……我在一边偷着乐了……
2.中期——多元适宜,有的放矢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个别化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个体的建构行为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赖环境与同伴的支持,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个性展现如何取得群体的了解、认可并与之有效互动,就成为区角活动实践的一个焦点。讲评时段的组织无疑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而,为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在讲评时段,我们采用了“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的方法。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的方法,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使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如:在前期案例中,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石头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把你的发现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当玩石头的孩子把发现说出来后,全班孩子的想象可谓天马行空,于是,我们有了一个《认识石头》的集体活动,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各种石头的特性及作用,欣赏石头风景图等,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尊重幼儿的需要,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我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尽可能地提供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观察的两点,我们认为首先在科学游戏、美工游戏中特别需要添加一些石头。另外,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之后,我们为幼儿设计和布置活动区,既考虑适切性和兴趣性,让孩子愿意玩,乐于玩,又要注意层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所发展,同时又考虑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能根据教学和区域活动的需要,适当进行变动。
案例1:在美工区的创作中,欣淼认真地画着手中的小石头,不一会儿拿着拼好的一朵花跑来我身边“许老师,这是我们讲的故事《彩虹色的花》里面的彩虹花,好看吗?”“嗯,真好看。”淼淼高高兴兴地回去跟小伙伴分享她的作品了……区域活动结束后,在讲评时我抓住她的创意,问到“淼淼,你的彩虹色的花花瓣能送给我一片做发夹吗?”“好呀,我还要把黄色的花瓣送给小蜜蜂做裙子呢。”大家一听,童童立马举手说“淼淼,你给我一片做发夹吧”……我继续追问他们“一朵花哪够你们这么多人送啊?”“那就再拿石头拼呗”大家异口同声。有了之前拿瓦片做小书的经验,灵活地夏威又说“我们做一本石头小书吧!”第二天,我们的语言区人数爆满:有在石头上、瓦片上用颜料画的;有在瓦片上用石头拼贴的;还有的直接在石头上刻画的……于是我又利用这一个点,给他们欣赏了甲骨文的演变、竹签画的作品等,并在语言区提供了这些图片文字丰富孩子们创编的石头小书《彩虹色的花》。
案例2: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对各种石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带来的石头,上面有他妈妈帮助画的小人,其他幼儿看到后都想尝试在石头上作画。因此抓住这一个机会,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装饰并利用辅助材料设计出各种造型。整个区域活动的进行,从准备—收集各种材料(如盒子、沙子、仿真书木、冰棍棒、造型泥……)—自己的创意—动手制作—互相观赏,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孩子们感觉没有了大人的唠叨,与花、草、树木自然的交流直至用自己以前没用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玩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鱼,有正在泡温泉的小熊,还有停在公园的跑车……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
案例3:有一天,我听到许杨跟孩子们在说“我爸爸妈妈都是清洁工,很辛苦的。”朱江贤就说“我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每天要搬运砖头、石头,这些东西都很重,更辛苦。”于是我和孩子利用游戏评价时间讨论“如何玩搬运石头”的游戏。朱江贤告诉大家“就是从下往上搬运最好,因为工地上盖房子都是这样的。”“那哪里可以搬运呢?”眼尖的孩子很快发现教室旁边的逃生楼梯和滑滑梯满足这一条件,“可是没有工具怎么办呢?”根据孩子们的要求,我又及时购买了篮子、麻绳、安全帽、工作服,创设相关情景,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在搬运石头的游戏中,正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帮助他们生发出了游戏情节。在之后的“小小建筑师”游戏中,一天,柯楠玩着玩着,突然篮子的提手断了,于是她赶紧和程宇航换了一个篮子,可是问题又来了,拉着拉着,绳子又断了,柯楠说“我们拿少一点的石头吧,不然又要断了。”“要不,去问老师要粗一点的绳子吧。”看到他们的问题出现了,在活动后,我带着大家一起讨论了“怎样让绳子、篮子不断,还能把石头运上去呢?”出乎我意料,他们想起了“称重”的好办法,我和他们拿上PUC管和塑料袋一起制作了简易称重工具,于是,他们在反反复复的称重、提拉过程中终于成功地将石头运上去了……现在教室外的逃生楼梯和滑滑梯已经成为了孩子们探索的新场所。
三、自由发挥,凸显个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我们老师在孩子区域活动时,应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指导,教师对幼儿每一点创造都表示欣喜,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孩子们在区域中玩出了乌鸦喝水、石头砰砰砰、石头跳格子、石头叠一叠、石头平衡……一系列游戏。另外,在区域指导中,我们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
总之,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是丰富的,让石头这个材料进入我们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游戏之中,对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的游戏材料,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不断地将各种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充实到游戏中去,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让幼儿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许晶晶
点评:
石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孩子们却经常容易忽略。对于老师们来说,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是关键,要求环境与材料体现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核心经验,反映孩子的兴趣点和探索点,引导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自主选择、自主发现、自主操作。我们重点挖掘石头在生活中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元素来开展石头区的研讨。同时,我们通过有意而为之的“留白”来平衡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之间的关系。从“我想让孩子怎么玩石头”变成“我想知道孩子怎么玩石头”的理念,需要老师从行动上来改变。试点班许老师是一位年轻、有思想、有主见的新任年级组长,在她的身上,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和老师之间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以及积极乐观的研究精神。
1.计划留白——基于幼儿经验的发展,缜密计划活动方案
是否需要制定方案?我想,这需要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石头区,答案是肯定的。石头区不仅仅是玩玩是那么简单,成熟的区域活动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可发展性,以及全体幼儿参与的特点,方案是老师心中的支架,并且伴随着活动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基于幼儿经验的发展去看周围的环境与材料。
老师预设的内容是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但却不是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基于对夹子区的研究基础,我们认为:如果得到教师允许, 幼儿常常会改变材料的常规玩法和教师的预设玩法, 甚至不同的幼儿对同一种材料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这些自创的玩法突破了老师思维中对于夹子的认识,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游戏的需要。这也说明了老师的预设是有限的,而材料的未知性是伴随整个研究过程的,石头区也同样如此。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预设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计划包括石头区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每一周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材料提供等,合理安排规玩法、预设玩法和生成玩法之间的比例。
这样一份简单易行的计划适用于无法预测活动过程的区域活动,督促教师在以后的过程中反思并回忆整个游戏过程:幼儿爱玩吗?有效吗?如果幼儿爱玩且向更高水平发展,则无需调整游戏计划;反之,则需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从而完善计划。
2.过程指导留白——融合与幼儿经验的碰撞,为幼儿获得游戏的成功提供支持。
虽然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恰逢时机和恰好力度指导。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指导中,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发散性的问题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比如,在观察石头的时候,孩子发现石头的纹路是不一样的,可是由于石头有大有小,特别是小的石头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老师把握不住教育的时机,那很可能一瞬间的兴趣就消失了。许老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契机:“看不清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孩子思索了一会:“放大镜、电筒……”。“哪里可以找到你们想要的工具呢?”许老师继续追问。“科学区”,孩子们顿时领悟。放大镜和电筒可是科学区的标配,有了工具的帮助,孩子么的观察才有了继续的理由,慢慢地石头区的石头展览就产生了。此时的留白并不是指不用指导,而是恰逢时机和恰好力度指导,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机会去探索。
当然,孩子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更热衷于挑战。这就需要老师为成熟的游戏持续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向更高水平发展,帮助幼儿从马斯洛低层次的需要向高水平游戏迈开第一步。继续上面的案例: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仅仅观察石头是不够,石头的纹路是固有存在的,那我们可以创造更加有个性的石头吗?可以。富有建设性的游戏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获得信息,因此,老师要做的就是通过启发式的语言推进幼儿游戏:“孩子们,怎样才能让石头更好看呢?”女孩子巧妙地利用了头上的黒色发夹进行石头刻画,男孩子本想去问门卫爷爷借刀片,出于安全考虑,爷爷在征得老师同意后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铁片。现在,石头雕刻成为了孩子们观察之后的又一次挑战。
3.空间设置留白——传达秩序感和结构感,为幼儿提供更宽广的外在结构。
区域活动的空间设置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有效性:当空间越狭窄,孩子的创意就可能不那么有价值;反之,当空间越宽广,孩子的创意就有了无限可能性。比较于上个月的夹子区,石头区是一个开放的大区域,它在不断地变大、变长、变宽,从教室到户外,孩子们打开了学习的那一扇窗户。
比如,幼儿园的塑胶地毯上绘有房子的图案,每天接送还剩下几位孩子的时候,他们总会在那里玩一玩跳房子的游戏,许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小朋友将石头作为游戏的材料,自定规则,很快孩子们就生发出多种玩法。
再比如,通过孩子们的日常交流发现个别家长是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而孩子对石头的搬运比较感兴趣。于是许老师和孩子利用游戏评价时间讨论“如何玩搬运石头”的游戏。孩子们的无穷创意有了发挥的空间,直到大家达成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从下往上搬运最好,因为工地上盖房子就是如此的。眼尖的孩子很快发现教室旁边的逃生楼梯满足这一条件,可是没有工具怎么办呢?许老师及时购买了篮子、麻绳、安全帽、工作服,创设相关情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在搬运石头的游戏中,正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帮助他们生发出了游戏情节,同时这个游戏还蕴含着科学现象:受力和拉力,孩子们对游戏过程中发现的“绳子断了”“篮子断了”的现象进行连续、专注、有目的地观察和实验后得出,细绳受力面积小了,细绳相对比粗绳来的疼一些;而且拉力与物体的重力相等,细绳拉相对轻的物体,粗绳则相反。比起教学活动的满堂灌,这样的受力和拉力更加适合孩子。现在教室外的逃生楼梯和大型玩具已经成为了孩子们探索石头搬运的新场所,正是因为空间的留白,孩子的活动范围才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
4.材料留白——基于幼儿参与度,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材料。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内容。我们采用的低结构材料——石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材料的留白,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性强和结果明显,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否适合孩子还需要通过孩子亲身体验一次次的游戏,才能一次次的丰富和进步。因此,材料的留白并不是不提供材料,也不是不断地更换材料,而是在评估幼儿发展状态的基础上,适度更换材料。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往往开设一个新区域之前,老师会挖空心思考虑要设计哪些材料,其实这材料就是由老师控制的,老师试图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引导幼儿按照此规则来促进幼儿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预设部分材料的玩法时,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不难发现,孩子更喜欢自己控制的材料,其实幼儿生成的玩法不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种自创玩法, 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 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比如,美工区的“迷你公园”就是由孩子们在游戏讨论环节生发的:4月中旬的春游,孩子们发现望江公园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石头,小树周围的鹅卵石、用来休息的大石头,用来承重的巨石等等,那是不是可以自己来建构一个小公园呢?许老师利用照片和视频给孩子们呈现了公园的石头,除了基础材料石头以外,孩子们从百宝箱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材料:盒子、冰棍棒、造型泥等来再现自己心中的公园,当然为了保持保持游戏的新鲜感,老师后续又提供了仿真树木、沙子等材料,帮助幼儿以更加富于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材料。现在,我们的迷你公园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个小小的盒子、而是扩大到教室外面的自然角,水、泥土、大石头,孩子们可以陶醉在那里很久,这就是利用材料持续给孩子带来真实的感知觉体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对自然界、生活中呈现的美的事物比较敏感,乐于收集、介绍或模仿”,这是美工区的核心经验,自己建构的小公园虽说小,但是有着很多快乐的故事,一方面有助于幼儿掌握多种美术工具与材料的使用方法,主动探索不同艺术效果,积累进行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他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幼儿正是从他们自发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意识到这一价值, 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才不会无事可干, 而是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可能性,后续进一步给予支持和引导。
江阴市环南路幼儿园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