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石云老师: 案例研讨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研讨沙龙实录”

发布日期:2016-07-31 00:04:13     来源:zhaomei

大班区域活动案例研讨沙龙实录


【活动背景】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班年级组进行了区域案例研讨沙龙活动。以各班开展的学习型区域活动为前期铺垫,以教研为载体,大班教师一起探讨学习型区域与《指南》精神的落实。各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游戏案例,进行沙龙研讨。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有效的策略。从着眼于表层,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发展。使大家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对学习型区域活动有更清晰的认识。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案例分析研讨

【活动人员】大班组教师

【研讨流程】

1.主持教师介绍“案例故事”。

2.各位教师根据《指南》精神从幼儿、教师、材料三方面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调整策略。(活动本着自然、真实、有效的原则,教师们踊跃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研讨案例】

一点都不好玩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美工区的毛线相框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美工区的毛线相框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绕毛线相框啊?”这时,胡添鸣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被动陆续的响应了,要去美工区玩。

游戏开始了,我发现只有胡添鸣小朋友开始认真绕起来,其他孩子拿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操作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在我的辅导下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美工区里已经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有的孩子拿着毛线相框在聊天,毛线乱了,底板折断了,看到我来他们只好又赶紧拿着毛线和底板,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

【发言实录】

(分析)

“一点都不好玩”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老师首先要自我反思:游戏不好玩,不感兴趣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游戏内容难度太大?还是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现有水平?还是教师指导出现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有沉下心来观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定位:教师首先应是观察者,其次是参与者、合作者。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调整,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

1.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美工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

2.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是不是适合孩子?是操作太难了,可能孩子不会玩,没有掌握一定技巧?材料太过单一,活动中没有游戏情境,孩子没有兴趣。

3.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

(指导策略)

1.给予孩子一定的游戏情境:如给妈妈做相框,给全家福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送给好朋友的礼物等。

2.让环境说话:把活动操作步骤图形象展示出来,让所有孩子一目了然。降低操作的难度,把操作的要领用图解的方式布置出来。具体把相框的制作分成不同难度的三个阶段,难度一、能够按照相同的数字或者颜色间隔的绕线。难度二、能够按照相同的数字或者颜色三个或者4个的有规律的绕线。难度三、没有任何图示标志,需要自己判断,自己寻求规律的完成操作。

3.材料的累加和变化:材料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如毛线的由粗到细,底板齿轮的由多到少,底板的形状变化等等。

4.教师在孩子活动中的指导及评价:在活动的前期,第一层主要是要引导孩子产生对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不太愿意尝试的,胆子比较小,怕做错的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敢去试。请能力强的孩子当师傅,带徒弟,孩子们能力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个层次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又进一步活动的时候,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或者出现一些困难的时候,要求孩子能坚持, 能进一步去思考,进一步去深入活动。第三个层次,在于进一步肯定和鼓励幼儿,体验成功和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树立自信。评价除了语言的激励,也可用记录的方式,贴星、奖励等,记载孩子进步,体验成功。

(总结)

1.为什么没有兴趣?——难,不易成功!

从此案例中,教师因幼儿对“绕相框”游戏不感兴趣而烦恼。我的第一反应孩子不感兴趣是因为孩子不会,没有成就感,所以就随便绕两下就算了。邵老师,一遍一遍地手把手的教,孩子也很专注的在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能正确地绕两下,但老师一放手,孩子就乱来了。透过观察,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初学阶段,错位绕线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大难度的。那么,作为教师急需调整的就是怎样降低操作难度?

2.如何降低操作难度?——改变策略,调整材料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观察:孩子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经过观察我发现,一开始,幼儿操作是不容易出错的,但随着绒线一根根地交织在一起时,线条越来越多,加上盘子尖角颜色又是相同的,眼睛很容易看花,成人都容易看错,别说刚入门的孩子了。所以,最简单地策略显然就是调整操作材料——1.在相框角上做标记(数字标记、颜色标记等等)。2.提供具有不同数量尖角的相框,形成不同的挑战难度。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激发了大班孩子的挑战意识和操作兴趣。

实践证明,邵老师经过调整后,孩子成功的几率立刻变高,操作兴趣也更浓了。

3.如何激发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图示支持、教师退出

操作类的内容,我们老师最着急的就是怕孩子不会,尤其像邵老师这个游戏,绕相框技能性很强,你懂了,掌握诀窍了,你就会了!所以,老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进区做个别指导。每天这样,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学会了,老师自然会有成就感,但孩子学不会,老师自然会有郁闷感,弄得心情也不好。所以,我们必须解放自己,把自主探究的空间让给孩子。我们可以提供操作卡、任务卡、答案本。注意尽量多用图示、少文字,让图示说话。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