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菁读书笔记 2020-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绽开语言的花蕾

——夯实语言,提升言语品质

内容摘要:

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语言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是每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只有建构好语言,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增长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语言 学生 学习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所有人都是通过学习从而获得的语言能力。新课标中提出了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第一点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只有发展语言,打好语言的基础,才能引发思维的提升,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所以,当下小学语文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品质开始,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如何扎实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呢?可以从以下4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有话可说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语言,生活就是学习语言最大的场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首先要让学生肚子里要有货色,有东西可说。联系生活实际,搭建语言平台,是培养言语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导入新课学习,成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来。“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节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年味”,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新年好》,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紧接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平常春节的气息,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各地庆祝春节的欢乐场面,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有舞狮子;有贴对联;有包饺子;有拜年等场面,学生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教师随即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春节,我们到底是如何庆祝的呢?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音乐、图片等优化生活情境的创设,再利用问题与学生互动,逐层深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斟词酌句,准确地说

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只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言语品质提升的保障。可有话可说了,也不能“胡言乱语”,还要准确地说。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的第一个片断。这个片断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初步设计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拉近学生和文本主人公的距离。

课堂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这“虎势儿一站”,你体会出什么?

生:我体会出小嘎子的威猛。

|:我体会出小嘎子像小老虎一样威风。

师:你体会的真好。“虎势儿”的“虎”指的就是“老虎”。老虎给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威风凛凛。

生:凶狠无比。

生:气势汹汹。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小嘎子这“虎势儿一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生:我看到了小嘎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胖墩儿。

生:我看到了小嘎子很威风、很有气势。

师:透过小嘎子的眼睛,我们能猜猜他心里在想什么吗?

生:哼,我不绊倒你才怪哩。

生:他在想,小胖墩儿,你放马过来,看我怎么用巧招赢你。

师:(指着板书“虎势儿一站”)谁来读一读这个词,感受一下小嘎子的威风。

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师:这“虎势儿一站”,你觉得站出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生:站出了勇敢的嘎子。

生:站出了自信的嘎子。

生:站出了威风的嘎子。

生:还站出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嘎子。

……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运用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与小嘎子动作神态相关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让学生从中找出能表现小嘎子性格的词语。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这些词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放到它所在的那句话中去,一边细细品读,认真品味,一边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虎势儿一站”就是作者运用的很准确的一个词语。学生从字面中的“虎”,看到了气势汹汹;从联想其眼神,看到了虎视眈眈;从眼神揣摩心理,想到了其丰富的内心活动;从这“站”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机灵好斗的小嘎子。这样一来,学生仿佛看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嘎子。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可以更形象地解读文本,这样学语文就觉得很有趣了。

三、锤炼语言,规范地说

什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意愿和智力的行为,是说话者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什么情景该怎么说,说什么?怎么表达?也有学问,这就是语言训练的第二点,规范地说。

正如二年级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中,教师设置情景:老师今天进学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慌慌张张的从我身边跑过去,一不下心撞到我,他对我说了一句:对不起,就飞快地跑开了。当我正准备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刚从办公室出来,她没注意我进去,不小心撞到我身上,小女孩立马抬头看了下我,露出很愧疚的表情跟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没看见您进来,不小心撞到您。同学们,你说这两位同学老师更喜欢哪一位同学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如何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然后出示课本两组对话,同学自由读对话,小组讨论,哪一种说话方式更好?为什么?分别请小组上台表演情景,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我不是故意的。(读出骄傲自大,不讲道理的语气。说这句话时语速快,语调持续上扬,音调高,音量大)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读出愧疚,带着歉意的语气。语气弱,音量较小,配合表情。)交流:说说哪种语气更合适,听起来更让人感觉舒服。第二句听起来更舒服。因为第二句更有礼貌,态度诚恳,语言带有歉意。第一句粗鲁,没有礼貌,虽然也是道歉,但是给人感觉不诚恳,让人听了不舒服。

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言环境,选取合适的语气,这样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合理地进行人际交往。

其实在很多的教学中,我们也是在品字析句中,把握语言,学习如何更好更规范地使用语言。如《船长》一文中,“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遭遇险情、船上乱得不可开交时,船长哈尔威和船员间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是全文描写的一处精彩细节。就是这段话,将故事推至高潮。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表达呢?这样的语言有怎样的作用呢?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又出示描述性对话,让学生通过和文中对话的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课文描述的船长和船员的对话丝毫不能拖泥带水,必须简洁又有力。

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人物的处境,明白在此时此刻,作者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短语,塑造了万般危急下,船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勇于牺牲的高大形象。

巴赫金说过:“表达,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说者某一意思;为什么要表达、向谁表达、这个“谁”又是怎样影响着表达,都是绝对重要因而必须正视的问题。”《红楼梦》中,刘姥姥参加了一场以贾母为首的女眷盛宴。开宴前,凤姐“把一盘子花”给姥姥“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弄得像个“老妖精”似的:贾母和众人笑的不得了。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倒他脸上呢,把你打扮得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

单纯从刘姥姥的角度看,实在是太不得体的,人家把她当猴耍,她不但毫不恼怒,还把这打扮说成“体面”,最后竟说出“作个老风流鬼”这样不堪的话来。但细细品味,联系当时身份,环境,她这样说是为了迎合贾母、凤姐等人的需要。她是在“哄”贾母,“哄”大家。巧用粗鄙,最终实现自己的言语意图。

四、应用语言,灵活地说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进行听、说、读、写、思,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中,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江雪”这个意象切入,通过读还原画面,触摸情感,唤醒文字,“如果是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如果是觉得江雪的雪花很好玩,很调皮,你会怎么读?”“如果是鹅毛大雪让你觉得很寒冷,你会怎么读?”饶有趣味的情景设计,让朗语言充盈浓浓的诗意:语言转化为画面,语言转化为想象,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语言,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说”,整体的、直接的“说”,一种形象性的、情感性的“说”!

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感悟,生发,所以才有了最后仿写环节: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现在,请大家听听朗读,想象这首诗的画面,待会儿请你说一说。

(播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任志宏朗读的《江雪》)

师:现在请大家把听了朗读后看到的画面,用现代诗一样的语言把江上雪景写下来,就像这样的语言。(出示:/山,/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却寻不见,/鸟的影儿,/哪怕一只。)也可以写成一篇散文,就像这样的语言。(出示:很多很多座山上,却没有一只鸟在飞。)

师:(简单讲解两种写法的区别)请你选择一种方式,接下去把后面三行诗的画面写下来。

(播放古筝曲《寒鸦戏水》,生写作,师巡视。)

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出来的画面?

生:很多很多座山上,却没有一只鸟在飞。很多很多条路,没有发现一个人的踪迹。只见一只孤独的船里,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独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钓着鱼。

生:/山,/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却寻不见,/鸟的影儿,/哪怕一只。路,/一条,/又一条,/纵横交错,/怎么找也找不到,/人的踪影,/哪怕一个。/江上只有/一叶扁舟,/船上独有/一位老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寒冷的江上,/手拿着鱼竿,/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有鱼上钩,/但雪已下得越来越大……

……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学生在学习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也要尝试运用语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运用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能力。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简单的事物,往往是纯粹的、最美的,是经得起时间的捶打的。语言品质的提升是经年累月,需要教师不断地引领学生专研打磨,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让我们从“言语”出发,扎扎实实做学语文,用语文。

参考文献:

王尚文 《语文品质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2.10

  • 阅读(169)
上一篇: 杨菁读书笔记 | 下一篇: 赵贞俐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