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一次探寻
读李海林老师的《言语教学论》就像是去深山探险寻宝。一是因为对于一个一线教师而言,此山高耸入云,深不可测;二是因为李老师的思考是追根溯源式的,你试图走捷径,从中途插进去,期望求得一宝,却是一头雾水,甚至于会打消探寻之念。所以,只有老老实实地拄着思维之杖,一步一个脚印,方可体悟其间之理趣与意蕴,领略语文教育的无限风光。
本书分八大章,我喻之为进山途中的八个驿站,每到一个驿站回望走过的路,心中充满了欣喜,也对前行之路充满了期待。首章《语文论》从词源学的辨析开始,从教育大家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推理得出语文=口头语+书面语,又从这样的概念推论出得出了“语文即语言运用”的结论,最后把这个结论术语化为“语文即言语”的命题。建立这个理论命题之后,李老师又把读者的思考指向言语的实践形态和教学论意义,介入语用学理论诠释言语的两个含义及言语行为和言语交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言语的执行阶段和接受阶段,解释关于语文的主体性意义。王荣生教授在序言中评价说:“本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概念演绎系统建立理论命题。”李老师从词源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诸层面对“语文”的本意进行考察、描述和辨析,构成关于“语文元论”的思考,提出语文的“言语”本体论。李老师的质辩冷峻严肃,推证严密深入,对“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推理是连贯而自洽,环环紧扣,密不透风。李老师不依经验说话,不就事论事,令刚进“宝山”的我肃然起敬,我探寻到的宝贝不仅仅是对于“语文”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还有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看本书的目录,“考察”“批判”“清算”“错位”等词语鲜明地显示着李老师的批判性意图。在第三章《语文工具论批判》中,李老师对20世纪语文教学的一些命题进行了表述批判。比如“语文是工具:概念的混用”“语文学科是工具:超上位概念的命题”“语文课是工具:论题偷换与本体疏离”等等。在批判的背后我读到的是李海林老师的学术勇气和使命感。“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这些权威理论有如坚冰”“我知道我别无他路,更无捷径,我的选择只能是……沿波讨源,逐层推进,以严谨的学理演绎和学术铺陈抗御权威的浩大整式和被冒犯的愤怒”,李老师在《后记》中的这些话袒露了他对语文教育关切之殷殷忧患之切切。“海林绝非为标新而立异,为出新而推陈,实在是我们的陈言旧说中的盲区、悖谬太多了,在海林睿智的目光观照下,这些盲区、悖谬显露无遗,格外刺目。”韩军教授在“序二”中如是说。李老师的批判和重建振聋发聩,让每一个语文人不得不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大胆质疑,进行辩证思考,在同化与顺应中,完成对语文教育的重新建构。比如:“语文不是教语言而是教言语”“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当我们明白接受了这些,过去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花了时间花了力气可是却收效甚微?那是因为学生只是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形成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对语文的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我们稀里糊涂地扮演了一个灌知识的角色。概念的内涵外延混淆不清,导致采取的行为错位错误,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想,每一个啃读《言语教学论》的语文人,能这样反思,李老师“苦役式的痴迷”也是“物有所值”了。
语文课对人有什么意义?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在本书的第五章《语文课程性质论》,李老师从哲学层次到课程论层次,这样回答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语文课程的主体是人,语文课程的客体是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的生成。这种对言语作品的活动不是别的,就是符号实践。符号实践的人性追求则是言语智慧。”“言语智慧的心理学描述就是语感,语感既是关于言语智慧的心理学命题,也是关于言语智慧的语文学命题。”李老师从言语学的理论视角而不是从语言学的理论视角来理解语言人类学本体论,这样的视角使语言的人类学意义落实在言语智慧这个概念上。读来大有柳暗花明之感,原来语文教育是言语智慧教育,它不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教育,也不是政治思想的教育,它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根本任务。在带着读者认识语文课程的制高点之后,李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二章,确立了“语意教学+语境教学+语体教学”的三语教学内容,进而连贯到语文教学设计论,主张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在最后一章《语文教学设计论》中,对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之一教材的分析特别感同身受。“语文教材应该以言语活动为中心,语文教材就是言语活动的人设计方案和材料准备”“语文教材的单元序列要体现语文能力生成的情境性要求和言语操作性要求”“学生的语感活动是直接在对教材的操作中实现的”,部编版教材不就是这样的一套教材吗?将选文按单元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思路,人文主题体现价值取向,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这种以一个教学目标组织起一个教学单元,打破了以前以文章为单位的单元划分,以言语活动为中心来选文,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语感。怎样辩证地把握好双线的关系呢?双线并进并不等于并列,双线并进,统一在“文”上,“文”是目的。在这里语文能力是目的,而价值取向是一个背景性的过程。面对这样一套教材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做知识的传授者要做言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把生活引进课堂,创造“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这样才能不负李老师提出的“语文即言语”的命题和他殚精竭虑五年构建的以“言语”为核心范畴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
带着敬畏进入此“山”,启程是高不可攀的仰望,中途是认真研读的困难,及至山巅掩卷回望,真算得是一次险程!行路虽难,却拾得宝贝,不禁自幸自喜,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