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推进策略让堵塞不堵
郁乐伟
一、教学启发让堵塞不堵
教学环节一:
师:第一只猫叫什么名字?(学生沉默)
师:我们先叫他大猫。
教学环节二:
师:对比关系,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关系?读小说,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关系,就厉害了。
(学生没有回答)
师:小说中的人都喜欢哪只猫?不喜欢哪只猫?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不喜欢三猫,跟前面的两只猫有没有关系?
生:因为前两只太活泼,第三只猫很犹豫,对比下所以不喜欢第三只猫。
师:这之间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教学环节三:
师:描写出来,不是分析。比如:主人啊,我还是这么想你们,想这个院子,想蜷在三妹的脚下,温馨地和三妹一起晒晒阳光。
学生的学,不是完全靠自学,学生会有很多堵塞的现象,第一只猫叫什么名字,书上没写,学生肯定会沉默,教师及时启发,还是很有创意的简单的命名,让学生的开口,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好玩的点播。
学生的学,在初二这个学情上,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关系还没接触核心的“因果关系”,能够说到“对比关系”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教师是学生小说阅读的启蒙者,那么在这篇小说情节的另一种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发现,这个问题有难度。于是,一层层引领学生的教学就开始了,三个问,三次答,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
学生的学,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点拨学生说话的方向 ,给与学生一个台阶,显得很迫切。40分钟的教学时间,陌生的学情,这个预设就像“及时雨”,学生在锻炼说的能力时,也懂得了“描写”与“分析”之间的区别。
二、“三位一体”让堵塞不堵
这里的“三位一体”指“教师时空”、“学生时空”、“文本时空”。教师把学生学语文放在首位,学语文学文本,三者紧密融合。
教学环节一:
师:作为学语文的人,这样的回答是不合格的,幼稚又简单。如果我们家里有三只猫,我们一定要给这三只猫取个很可爱很有特点的名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家的三只猫分别取个名字呢?
我们先来看大猫。大家一起跟老师先看看大猫的特点。主要是注意从色彩、形状、性格的角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然后给它取个名字。
(师板书:色、形、性)
教学环节二:
师:我们今天读的是小说,从文学的角度讲,小说中的三只猫,也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在生活里,在你们家里、在班级上、在学校里,是哪只猫?
(指名一学生)
教学环节三:
教师多次与学生一起读书,读三猫的描写的文字和我的感受的句子。
教学环节一,教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中对猫描写的内容,第二次让学生给猫命名,整合了三个角度“色彩、形状、性格”,由表及里,从外貌到性格,把文本做了非常有逻辑的整合,也整合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永远站在了三个时空“三位一体”中。
教学环节二,这个活动让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学生读懂小说的前提是什么,是懂得生活,把生活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小说再现生活,读小说就是体验生活。小说中的某一只猫,和自己相似吗?学生回答第四只、第五只等。这就是小说阅读的思维发散,三只猫本身就是一个说法。让学生与小说之间不产生隔阂,这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当学生说出自己是第四、五只猫的时候,看似是隔阂,其实已经没有隔阂了,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当学生后来发现,自己与 第三只相似一点的时候,教师把文本、学生集结在了一起。
教学环节三,“读的活动”是学生与文本走进的很好的教学活动,教师也一起读书,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时空、文本时空、学生时空”三者没有隔阂。
三、教学小结让堵塞不堵
教学小结,这里指某一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后,表述的内容不够精准,让人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进行了一次小结。
教学小结一:
师:从这三处语句,可以看出“我”是全文的主线。之前有同学说,“我”是最重要的,因为我是家里的主人。这是不对的。重要的是因为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因为“我”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人是怎么看猫的?是怎么看人的?“我”具有代表性,我们生活里很多人就是这么看人的。
教学小结二:
师:说得真的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二猫的命运。被人家捉走了,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是不是一定比三猫结果好?不知道。二猫这样的命运与主人的宠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如果我是二猫皮皮黄,我也会对主人说:主人啊,你们对我很好,但是你们太宠我了,太放纵我了,所以我的性格越来越任性,所以我的命运也被改变了。你们或许不知道,我现在早已被人抛弃了。————大家读小说,就是把自己带进小说中,你就是那只猫,你就是那个人。
教学环节三:
师:是二猫还是大猫,我不敢肯定。但我肯定不是三猫。为什么插图的人不选三猫呢?因为不管你到哪里去找都找不到三猫的照片。能看到的猫的照片,不是大猫就是二猫,都是那些活泼可爱的猫的照片。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人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读这篇小说,这就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同学们下课再想想,你还读出来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需要小结的时候才小结。第一次小结,是学生堵塞在了“谁是最重要的”这个回答中,学生对于“我是主人,所以最重要”,对于“主线,所以最重要”,这两个回答,一个是错的,一个是对的但是说的不清楚,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不说清楚,其实是堵塞了所有的学生的“知识”,关于“主线的知识”,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在学生回答表现一直堵塞在“猫的善良”的路上,对于在“邻家屋脊”上的细节忽略,也就忽略了猫其实也有埋怨的。当有一个学生回答怨恨的时候,教师的小结把自己的看法与学生的看法站在一起,刚才的主流回答便显得思维单一,一个同学看似不是主流,但是教师的小结给与了学生现场的新启示,看细节猜心理,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教师小结,教会学生观察文字,敢于抓细节不随主流。
教师小结,更是要敢于与生活说话,把自己与小说做加法,然后知道怎么生活,读猫读人读自己。
疑惑:黄老师的课,从与学生一起聊猫的特点,就开始暗示人的特点。再分析人对猫的态度,开始让学生明白,猫没有错,错的是人,三猫的结局是认为造成的,二猫的结局或许与人有关。先分析猫,再分析人,后把猫和人紧密联系起来,小说的因果关系就是这样。那么,猫的执教内容,包括猫的特点,三只猫的内心表露,这些内容的教学比例占课堂教学时间的一半。写人的情感的变化,学生表达自己更像那只猫,这些教学内容也占据了课堂一半时间。从时间比例看,这是不是黄老师在行走共生之——“双株结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