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文化,探寻辞赋——《辞赋十一》导读课堂实录 2024-09-20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束余嘉 所在单位:江阴市礼延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礼延实验 执教内容:《辞赋十一》 参加对象:

溯源文化,探寻辞赋——《辞赋十一》导读课堂实录

江阴市礼延实验学校 束余嘉

一、猜读辞赋,辨别文体

师:同学们都喜欢《经典常谈》这本书吗?喜欢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想请你们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在书里有很多小故事,我能了解到很多历史,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生:朱自清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经典文化,增加了我的知识面。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谈到了读这本书的感受,谈到了经典的力量。我们学校的“青青草”文学社正在举办《经典常谈》读书活动,要求同学们根据辞赋相关内容,汇集整理同学们关于辞赋的理解并进行展示。老师在活动开始之前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到有这样两段文字,请同学们自读文本,读准字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二)

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

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

师:同学们,能够一眼分辨出辞和赋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的理由。

师:其实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已经提示大家了。我们现在打开书本来看一看,辞赋在句式上分别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同学发现,哪一个小节谈到了形式上的特点?

生:第8段提到辞是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读以参差不齐为主。

师:你还有没有补充?

生:在第8小节中我还找到了辞的另一个特点:句读由长而短,由齐而畸。

师:你找的很精准。请同学们关注第8小节,把关键语句圈划出来。除了辞的形式特点以及变化趋势之外,关于赋的内容,你们还圈到了哪些关键词?来,请你分享。

生:我找到了11段,贾谊之后的赋渐有散文化趋势,还有第10行的铺张、讽谏。

师:除了句式,他还关注到了手法,真不错。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请大家看到12小节,东汉赋体趋向排偶化,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称为“俳体”。宋代趋向散文化,称为“文体”的赋。唐宋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

师:你的书读得真仔细,同学们都划出来了吧。通过梳理文本,同学们在形式上能够基本判断出辞赋的区别。其实,辞赋既有语言形式上的区分,也有写法的共性。请大家默读711小节,找找辞赋的共同点。

生:第7小节提到:齐人好“隐”,文中说屈原也沾了齐气,我认为就是指屈原的《楚辞》里也好“隐”;第10小节说荀子的《赋篇》是“隐”的支流余裔。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铺张”的特点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大家能不能在这两段找到印证一下“铺张”的证据?读书往往需要字斟句酌,做个有心人。

生:第7小节最后一行提到:《招魂》里有铺张排比,11小节中说:“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都有铺张。

师:通过梳理文本,同学们在形式上能够基本判断出辞赋的区别,明确了辞赋既有语言形式上的区分,也有写法的共性。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出辞赋的异同点。





二、细读文本,聚焦流变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读书。老师在第9段找到一句话,发现辞和赋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所以老师推测:朱自清认为也许当时辞赋本一家并画了这样一幅图。同学们同不同意老师的观点?

(屏幕显示)



依据: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经典常谈》

生:同意。因为辞赋都有好“隐”和铺张的共同点,可能他们之前都是同样的起源,之后才区分开变成不同的文体的。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74页第4行说“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我觉得辞赋应该分开,不是同一个概念,后面又说“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就是说辞赋后来又合二为一了,而且辞后来也没有了,只有赋。

师:这位同学读书有法,善于从书本中为自己找理论支撑。他还向我们指出,辞赋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流变的动态过程。那么,老师听从你的意见,加上汉代这一时期限制,这幅图是不是就严谨多啦。老师从第9段中还提取出这样一幅思维导图,请同学们再读910小节,找出对应的依据。

(屏幕显示)



生:这幅图有问题,第10小节说,贾谊模仿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辞”的名字也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所以应该是辞在里面。

师:你的依据很可靠,老师的图上有没有正确的部分,谁来为我说说话?

生:第9小节说,赋虽从辞出,这张图画出来是对的,但是书上后面又说,赋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这个名字之前,是包含了辞的。

师:谁能试着在原图上加个圈,更直观地展现出你的观点?请你上黑板画并说说理由。

(生板书)



生:一开始赋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包含辞和赋的,屈原奠定了楚辞的体制之后,汉代的赋都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所以应该是这种包含的关系。

师: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在辞赋的流变过程中,贾谊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再读第10小节,书中还有没有体现辞赋流变过程的句子?先划出相关句子,再试着用思维导图表示。

师:同学们的图更具创意,新颖独特。课堂时间有限,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推举代表上台展示。

(生板书)              



生:屈辞和荀赋本来各自发展,贾谊模拟屈原的体制,袭用荀子“赋”的名字,将他们合二为一,所以汉代时辞赋融合,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师:这组同学用了流线图的形式展现了辞赋汉代之前的流变,形式新颖。接下来,我们将黑板上三幅图归纳整理一下,起初辞赋是以“赋”这个大概念出现的,分流出屈辞与荀赋两个方向,汉代贾谊将两者合一,此后,辞赋不断融合发展,以赋的形式流传至今。

(板书)




三、品读名段,探究魅力

师:辞赋流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辞自汉代之后好像已经消失了,是这样吗?看来同学们都不同意,这里有一篇贾谊的文章,我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观点。我们一起读一读屏幕上的内容。

(屏幕显示)

《吊屈原赋》(节选)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

生:句子参差不齐,延续了屈原楚辞的句式。

师:在文化演变下,辞好像已经消失在文化长河中,但辞的风格隐藏在赋中并保留了下来。那么,为什么贾谊要延续楚辞?我们再次走进书本找找原因。

生:贾谊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所以他模拟了屈原的体制。

师:读完这一章,你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屈原的经历?

生: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做“左徒”的官,后来楚怀王被小人蛊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怀王的儿子顷襄王之后又听信亲秦派的话,将屈原二次放逐到江南。屈原不忍心看见亡国的情景,又想以一死感悟顷襄王,最终自沉在汨罗江。

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好一个忠君爱国的屈原。听你这么一介绍屈原,老师突然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之妙。哪位同学能够帮我说出来?

生:这篇文章先讲述了屈原跳汨罗江的故事,然后介绍了屈原的作品,辞的发展,接着介绍了辞赋的流变,汉代之后赋的一些作品。

师:是啊,这样谋篇布局,不仅结构清晰,也更符合同学们的认知规律。屈原独特额人格魅力成为那个年代甚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正因其闪耀,促使了赋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演变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独有的体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思维导图辅助读书的方法,辞赋的流变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就更清晰了,也许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的初衷。辞赋是我们追寻根源性文化的一种路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读辞赋相关内容,也许这张思维导图会有其他变化。

  •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