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全文回读
江阴市璜土中学 黄佳威
一、导读章节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二、导读创意说明
散文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蕴含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本课教学围绕鲁迅在这本书中的爱与憎,通过审美和审丑两个教学活动,再由丑到美,让学生明白鲁迅刻画丑形象的原因,体会鲁迅的良苦用心。此外,鲁迅独特的语言魅力也值得的我们去赏析,通过品味鲁迅文章中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又夹以议论,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的语言风格,学生能进一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感悟鲁迅作为民族魂思想的伟大与深刻。
三、导读活动设计
(一)、爱之深
1、我们读完书之后,一定有很多感受,你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这本书?
总结:文体(回忆性散文)、作者、背景、思想内容、主题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你觉得《朝花夕拾》这个名称比《旧事重提》好在哪里?
预设:有美感,有文采。
3、追问:看来大家都挺有审美(板书)意识的。鲁迅自己也说,这本书是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接下里我们就来谈谈你印象中最美好的人或事情?
总结分类:美在童趣、环境、人性、真情等等。
4、这些人或事流露出鲁迅怎样的情感态度?找到鲁迅情感集中体现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对童年生活和陈年往事的追忆与感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深切怀念,对人性中的真善美表达赞美,对弱小者表示同情。
过渡语:但是这篇文章中只有温馨的回忆吗?确实,这本书里也有揭露丑的部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朝花夕拾》中审丑。
(二)、责之切
1、认识丑:出示丑的定义。找找书中有哪些人符合这个标准?
提示:留学生扮丑、衍太太心灵丑、阿长/无常/范爱农外貌丑、庸医陈莲河、猫、《二十四孝图》、阎王、父亲、寿镜吾先生。
2、分析丑:将这些丑的形象进行分类。
分类一:形丑神美(阿长)、形美神丑(留学生)、形神兼丑(猫)。
分类二:能动型的丑、受动型的丑。
标准:与丑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长期封建社会的封建迷信的思想中,阿长又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她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父亲和寿镜吾先生自己就是封建教育的受迫害者,也是封建教育的实施者。
3、感受丑:
在《朝花夕拾》中,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能不能展开说说,鲁迅对封建社会哪些现象进行批判?
提示: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封建孝道摧残人性,封建思想中的繁文缛节。
语言感知:以“猫”、 “留学生”为例,看看鲁迅是如何批判的?
感受肯定句、疑问句、反问句背后的否定。
预设:讽刺的批判、幽默的批判、犀利的批判、理性的批判。
教师:批判也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鲁迅鲜明的情感态度,那就是对丑恶现象的憎恶。
4、懂得丑:
既然批判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那你觉得鲁迅为什么要起这么美好的题目?
找反义词懂得作者的情感态度:憎恶背后是热爱;批判背后是唤醒;讽刺背后是宣扬。
确实正如鲁迅在这本书中的求学经历一样,他选择了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起更多民众的觉醒。也正如那句话所说“爱之深,责之切”,鲁迅在犀利批判的同时,也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着爱,支撑他的是浓浓的爱国情。
四、导读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一个月我们一直在读《朝花夕拾》,你会如何用一句话向别人介绍这本书呢?
生:《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里面既有情感的真挚,也有文学家思想家的成熟与深刻,是很值得一读的书。
生:他主要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他主要回忆了自己一些儿时的经历,对人间有着各种各样美好或者不好的回忆。
师:其实有人评价这本书说《朝花夕拾》集中了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朝花夕拾》中的爱与憎。
(二)爱之深:
师:《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你觉得《朝花夕拾》这个名称比《旧事重提》好在哪里?
生:这个题目有文采,更有诗意,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我觉得《旧事重提》这个名字太俗套,太直白了。《朝花夕拾》里面含有两层意思,一语双关,就觉得比较有文学性一点。
师:确实《朝花夕拾》更具美感,更有文采,看来大家都比较有审美的意识,鲁迅自己也说这本书是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接下来我们把书翻到目录,来谈谈鲁迅眼中美好的人或事,并且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它们美在哪里。(板书:审美)
生:《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眼中的长妈妈是美好的,鲁迅对她有空前的敬意,因为她买回了鲁迅最爱的《山海经》。我觉得美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板书:真情)
生:我觉得藤野先生是美的。藤野先生帮鲁迅添改讲义,修正他的解剖图。还有给鲁迅他的照片和鲁迅道别。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具有有热心、无私、没有民族偏见这样的品质,所以鲁迅认为这也是美的。
师:无论是阿长还是藤野先生,或者是范爱农,他们的品质都是美的,我们可以概括为美在人性。(板书:人性)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自己童年的乐园,这是美的。(板书:环境)
师:对,还有《五猖会》,作者心心念念热闹的庙会,这些是美在风俗。
师:这些人或事流露出鲁迅怎样的情感态度?找到鲁迅情感集中体现的句子读一读。
生:《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一句话读出了鲁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
生:《藤野先生》中“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里读出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佩。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可以看出对百草园的不舍,也能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师:确实,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鲁迅在这本书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一种追忆和感悟,对往日的亲友、师长表达了他的深切的怀念以及赞美。刚刚我们读的过程中,已然看到了这样一个非常温情的有人情味的鲁迅。这本书流露出来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美好的人性,是对于人世间的真善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爱,那么这本书只有美好的回忆吗?
(三)责之切
师:确实,这本书里也有揭露丑的部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朝花夕拾》中审丑。当然文学作品中的丑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丑是不一样的,老师给大家找来了文学中作品中丑的定义,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出示PPT:
价值上:丑对人而言是一种否定价值,在情感上使人产生厌恶、鄙弃、反感、痛苦。
形式上:丑是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
道德上:丑是恶形象的显现。)
师:找找书中有哪些人符合这个标准?
生:我觉得衍太太在鲁迅的笔下是丑的,因为衍太太让他看一些不好的图片,还让孩子们吃冰,然后还嫁祸给其他人。
生:我觉得鲁迅眼中那些名流大角色是丑的,在《狗猫鼠》的第一小节,他就以很罕见的一种特别直白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憎恨。
生:我觉得《父亲的病》中的庸医陈莲河是丑陋的,他开的药方子都是特别稀奇古怪的,他明显就是在骗人钱财、草菅人命。
生:我觉得和鲁迅觉得和他一起出国留学的留学生是丑的。他们把辫子盘成富士山,脸上油光可鉴。他们不学无术,在东京经常跳舞,崇洋媚外。
生:日本学生诬陷鲁迅作弊,认为中国人是低能儿,他们的丑的。
生:《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子、郭巨也是丑的,他们的孝非常封建愚昧。
生:《狗猫鼠》中猫也是丑的,它天生一副媚态,喜欢把老鼠捉弄够了才吃掉。
师:刚刚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外貌,就这个而言,谁也是丑的?
生:阿长也是丑的,她黄胖而矮,睡觉喜欢摆“大”字,教我很多封建礼节。
生:范爱农也是丑的,他眼珠白多黑少。鲁迅在跟他关于他们老师徐锡麟之死要不要发电报问题产生了争执,鲁迅觉得他很可恶。
师:老师把刚刚同学们说的总结归纳了一下。
出示ppt:(阎王、清国留学生、衍太太、庸医陈莲河、猫、老莱子、郭巨、寿镜吾、父亲、阿长、范爱农等。)
为什么老师说寿镜吾和父亲也是丑的。
生:因为父亲在我非常想去看五猖会的时候要求我背诵《鉴略》,抹杀了我的积极性。
生:寿镜吾老先生很封建古板,我们问他“怪哉”这虫的时候他很不高兴。
师:试着将这些“丑”的形象归归类,并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生:清国留学生、衍太太这可以为一类,清国留学生把心思都花在装扮上,不学无术,衍太太为人是十分虚伪。
师:这位同学分类的标准是那些心灵丑的人为一类,还有阎王、庸医陈莲河、猫,那有没有心灵不丑的?
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教师,他在鲁迅一生中给他启蒙教学,然后也不束缚孩子们爱玩天性。
生:父亲让他鲁迅去背《鉴略》其实也是为了鲁迅好,只不过在当时那个场合是有一些让鲁迅感到非常失望的。
生:阿长的话她虽然身世很不幸,但是很热心能够帮助小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生:范爱农也是比较热心,并且热情、正直的。
师:那么老师总结一下,我觉得个可以把这些人分为能动性的丑和受动性的丑,什么叫能动性的丑?就是主观上可以改变的,但是它却不改变。比如说衍太太这个人很坏很自私,怂恿我们偷母亲的钱,她是能动型的丑,比如说留学生他原本可以好好上学,但是他没有,他用公留学的钱去打扮自己,这也是能动性的丑。而刚刚这位同学提到的就是受动性的丑,父亲一定要我背书,阿常的愚昧迷信,为什么说主观上不能改变,与什么有关?
生:跟当时的封建思想有关。
师:不错,确实跟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关,阿长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她本性善良,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因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那么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他们自己就是封建教育的受迫害者,同时也是封建教育的施暴者实施者。
师:好,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丑的定义:“丑是恶形象的显现”,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生:我觉得后面像是范爱农,还有父亲,还有阿长他们这些人的丑,我感觉是欲扬先抑。
师:很好,这位同学抓住了一个手法,那就是欲扬先抑。我们会发现丑我们不能用恶去代替,因为丑和恶不一定完全显现。比如说我们眼里善良热心的阿长,比如说父亲,他去世的时候,鲁迅说了一句话:“我是深爱着他的。”所以丑和恶不一定对等,有的时候丑也是美的形象的展现。之所以觉得丑是因为他们背后都受到了封建社会愚昧思想的毒害,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本书中,透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有一部分重要内容那就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批判。
师:鲁迅批判了哪些内容?
生:封建孝道的虚伪残酷。
生: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生:封建思想中的繁文缛节。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举些例子,我们来品味一下鲁迅在批判方面独特的语言魅力。
(出示PPT:
“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
——《狗 ·猫 ·鼠》)
师:你觉得鲁迅在批判的过程中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
生:我觉得他在批判的时候语言比较幽默,然后还有一种讽刺的味道。
师:不错。我们还可以关注到鲁迅在这里给逻辑加了一个引号,说明这些人不讲逻辑,其实反过来鲁迅是讲逻辑的,所以我们在读批判性语言中特别要能感受到鲁迅是理性的,有逻辑的,这也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
(出示PPT: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师:这段话我们刚刚已经分析了。你觉得最后一句话哪些字需要重读?
生:我觉得“标志”两个字得重读。他这里我感觉有一点说反话的味道。
师:我们把这种修辞称为反语。我们再来看这里面的两个副词,“实在”和“极”,这两个副词其实是在起什么作用?
生:强调。强调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伦不类,不学无术,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讽刺。
师:很好,肯定句背后蕴含的是否定。你不妨试着读读看。
(出示PPT:
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父亲的病》
“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二十四孝图》)
师:这两句话你在朗读的过程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第一句话重读“似乎”,这个词语背后是一种讽刺,鄙视。
师:这里看似鲁迅在调侃所谓原配的重要性,其实他也讽刺了这种封建思想贞洁烈女的旧风俗对人性的抹杀,所以这个“似乎”大家读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一下,这是猜测词背后的一种否定。
生:第二句话我觉得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一种幽默的表达其实是在讽刺封建孝道的残忍虚伪。
师:很好,你读准了鲁迅在反问句背后的否定。不管是肯定句,还是表猜测的词语、副词,抑或是反问句,背后都蕴含了作者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是幽默的,是理性的,是犀利的。我们可以在这一篇篇文章中间感受到鲁迅鲜明的情感态度,那就是对丑恶现象的憎恶。
师:既然批判也是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却用《朝花夕拾》这么有美感的名字,还有没有别的目的?
生:我觉得这篇这10篇文章它的目的就是要唤醒那些被封建思禁锢的人来,是要告诉大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生:我觉得他揭露封建社会愚昧的一面,他肯定就是要宣扬一些科学的思想。说什么东西丑陋,肯定就要表达跟他相反的东西是美好的。
生:批判后面是为了宣扬,为了社会更加美好,所以鲁迅把这本书叫做《朝花夕拾》更是想要让国人记住那样一份美好。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鲁迅批判背后是为了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国人们,讽刺背后是为了宣扬他的思想。正如鲁迅在这本书写的自己青年求学经历一样,他最终选择了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醒更多民众的觉醒,我们常说那样一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鲁迅在犀利批判的同时,他也站在宇宙的中心呼唤着爱,支撑他的正是那样一股浓浓的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鲁迅,懂得他审丑的背后指向的是审美,憎的背后永远指向爱。
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中的爱与憎
审美 ←← 审丑
爱 ←← 憎
温馨的回忆:
童趣 犀利、讽刺、 幽默、理性的批判
环境
人性 阿长、郭巨、范爱农、无常
真情 庸医、猫、衍太太、阎王、留学生、父亲
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