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走向生活,生活走进语文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理解与设计
一、是什么
1、定义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对语文学习与工作生活关联的自觉回应,也直指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侧重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积累、构建与表现,包含实用性阅读与实用性交流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以实用性为特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以及情境性、实践性与综合性贯穿始终的基本特征。
2、包含哪些类型的文本?(文本类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无论是阅读还是交流,学习内容都离不开实用性文本。实用性文本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文学作品,从性质、功能的角度来定义的,但两者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明文既属于实用性文本,又是一种文体。新课程标准对实用性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扩充,其类型、范围更广。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梳理、辨别统编教材中的文本类型,这样才能更好地因“体”而教。
从文体性质的角度看,实用性文本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叙述性文本,包括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和科学家小传等;二是说明性文本,包括说明大自然的短文、科技说明文等;三是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在社会场所中出现的标牌、图示、说明书等;四是应用文,包括留言条、请假条、日记、思维导图等;五是跨媒介文本,包括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多种媒介信息等。
从文本内容的角度看,实用性文本可分为“生活交往类”(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知识读物类”(如三年级下册《花钟》、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报告传媒类”(如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英雄劳模科学家故事类”(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如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等。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新课程标准把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划定为实用性文本。粗看起来,此类文本不具备“实用性”,但细究意图,新课程标准提示我们要关注革命文化、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通过阅读、记录、展示、讲述等过程,赋予其实用交流的功能。
二、为什么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1、目标定位
该任务群目标聚焦“阅读、交流”这一活动角度,围绕“获取信息、传递信息、满足生活需要”三个方面来整体设计,设置这一任务群旨在让语文学习“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需要”,让语文回归生活,力求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功能定位
要精准把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功能定位,就需要解决该任务群侧重培养哪一方面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基于对《新课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促进四大核心素养融为一体的同时,侧重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对语言运用的积累、构建与表现。
三、怎么做
1、实施路径
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做事,其价值取向应指向“有用”,要满足“日常社会生活需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教学策略
(1)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任务情境
突出实用性,解决真问题
任务群学习必须设置真实性学习情境。所谓真实性,一是现实的真实,即真实的生活情境;二是可能的真实,指在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是可能遇到的问题
(2)展开丰富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包括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活动的形式要贴近学生的喜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3)实施表现性评价
3、几点想法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你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要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探究,也就是说这个任务是贴近学生的一个真实的生活,他乐于去参与进去,并且参与进去之后,他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他愿意持续的去做。
第二点:以持续促进学习为学习评价取向。你的评价不仅是为了甄别他这个阶段的一个学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促进它后面继续学,所以持续促进是你的评价取向,而不是你做的好,我给你一个五颗星,我们更希望看到你促进他没有。
第三点:你的目标要契合真实的学情,这个学情其实不仅仅包括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所具备的一个知识的技能,可能还有一个合作精神,一个情感的需求,还包括学习动机等等等等。
结语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其意义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发掘与整合统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接课标理念,做好课程的转化和再造,进行整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经历和经验,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