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皆学问 寸心成文章 ——读《50篇名家卷首语》有感 2024-09-0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4-09-0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谈笑皆学问 寸心成文章

                                  ——读《50篇名家卷首语》有感

澄江中心小学  陈曦

教学最好的氛围,大概就是教者有慈祥和蔼的态度,叫学生不由地勤奋起来,彼此亲亲热热地讨论着,没有一些浮嚣之气或是课堂之余,在日记本上开连载、班会课上辩论会,哪怕是彼此意见不合而争得一时面红耳赤,皆是学问的生成。壬寅年秋,一盏灯,一杯茶,一卷《50篇名家卷首语》,我如久旱逢甘霖,与诸多大家一番思维的交流,似是给重新出发的自己一份期待,也带来诸多思考。

一、童心不泯,处处皆是创造与幸福

让我们重温自己的童年时代吧,让我们再做回儿童们。只有永远和儿童在一起,才会永葆童心,充满生命的活力,永远会懂你的——儿童,我们的孩子。”正如成尚荣先生在《童心:游戏、创造与幸福》一文中所引用的陈鹤琴先生所说的话一般,为师者,若能保留一颗不泯的童心,何处不是游戏?何时没有创造?成尚荣先生引用了伊丽莎白女王过生日的例子,鲜活生动,孩子们在花园中寻找丢失的手袋,却找到了一本又一本绘本,一本又一本文学作品,最后,他们所有人和这些优秀的作品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不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不刻意营造复杂的情境,不追求浮夸的表现效果,一颗童心,一个游戏,便有了自由与创造精神。

我们的课堂,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间教室在曾经的我看来,略显简陋,如何生成有趣而纷繁的教学情境,如何创造任务群的设计,曾让我烦心不已。

可如今想来,我们的教材,是古今中外文字的精粹;我们的黑板,能写下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也能有现代化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激发孩子们想象,去身临其境感悟;我们的教室,虽不及天地之大却也能够借助想象,可以不出教室领略天辽远与海深邃。

卷首语》在一篇篇文章中,先生们将自己关于教学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或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们的注意力;或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剖析语言文字的运用,整合思维教语文,或是自由而耐心地阅读……读着读着,我也有了个神奇的想法——在教学时,把个人与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日常融成一片我希望我所教所授,不唯教材与书本,而是细至身边人、社会事、古今闻,大局观国家社稷、小到茶余饭后的点点滴滴。我渴求目光所及不绝于耳的指点讨论,你询我问的疑惑求知,你争我辩的求同存异。

于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我也尝试着像女王带着孩子们做游戏一般,时时将所见所闻与身边事物拿来探讨一番,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融入到有用之处教学生感兴趣的,谈学生有话说的,把教者听上去高大上的言语,换作“幼稚的、无理的”“同龄话”,在思辨中、在谈笑中,习得语文。

我们在《穷人》中探讨小说的三要素如何在文章中巧妙运用,像福尔摩斯探案那样,寻找那个寒风呼啸的夜是否有机会挽回悲剧,一次次体会人性的善。于是课后学生脑洞大开,以探案的方式,再回那晚,改编一篇悬疑小说——环境的渲染、情节的跌宕、人物性格的复杂,让人拍案叫绝;《三黑和土地》,我们了解时代背景后,探索事与诗的区别,于是一篇篇富有童心童趣的现代诗在循环日记中尝试;《文言文二则》我们在三招讲好故事、体悟文字之美后,孩子们又小手一挥,一则则小古文初探纷纷亮相……

孙双金先生说,语文学习的“三字经”就是背、读、写,瞧,在解锁“童心”后,在语文教学,哦不,语文游戏时,创造已悄然发生。童心不泯,处处皆是创造与幸福。

谨记卷首语带给我不变的教育立场:问题在哪,哪就是学习的地方;孩子在哪,那就是教育的地方。

 

二、寸心之微,方能成真正学问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在为《中学语文》题词中又清晰完整地概括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费洁先生提出:“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言简意赅地为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指明的教学实践的方向。曾经的我,一度纠结我们班孩子的基础薄弱,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花了很大功夫,却收效甚微。翻开《卷首语》,一读到费老师文章中所举的“应接不暇”教学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是的,我也是这样的,自诩着孩子会错什么自己已经小有经验,便也在生字教学时再三强调,什么这样写,不能写成什么。而如今,我哑然笑之,何苦来载,坑娃坑自己?我也同费老师向那位教师建议的那般,从想着如何去教不会出错,到只教正确的,出发点稍作变化,却更走近孩子们一些。

曾几何时,我们因孩子尚未掌握几个知识点的居高临下疾言厉色强塞硬灌显得功利异常,对孩子咬文嚼字的死记硬背、尚未经历却硬要想象而创空中楼阁的要求显得残忍非常。令人憧憬的课堂,应当是充斥着教师与学生自由无阻的对话,轻松明了的讨论,恍然大悟的欢笑的吗?讲授之法,不也该是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俏皮有趣的吗?

鱼利明先生杂谈“舍得”一文中提出:“教学亦循舍得之道:做到删繁就简,重点突出,贵在以少胜多,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这样“舍得”的指导思想中,在“焦点”理论下,我选择和孩子一同对话,随时倾听、娓娓解惑能懂则懂或许就能撩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好奇之心,能疏导孩子学习文化畏难情绪,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在醍醐灌顶中有所感有所悟,在寸心之间恍然大悟,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这不才应该是真正的教育吗?

似乎这样的“偷懒”,我轻松了,孩子们的笑容多了,但是,似乎在课后孩子们抓着我探讨这篇课文是否用了如此如此的写法,我的作文能否用上这般那般的技巧,我似乎看到孩子们在寸心之中顿悟学问的精髓,似乎真真正正撞见了教学的灵魂。

   初读50篇名家卷首语》,我对自己能收获什么颇为迟疑;细读《卷首语》,我所看到的却更多是一个个截开语文教学疑难杂症的金点子,一篇篇教育大家的“武林秘籍”它卧于我的案头,仿佛是我教学创新的宝盒,常翻尝新,它仿佛是泡开干瘪的茶叶的温水,氲开了我心中久违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