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读《大教堂》有感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高艺伟
会议室,暗绿的窗帘,雾蒙蒙的天,边缘模糊的树木,感觉到皮质座椅的凹陷,是昼短夜长的冬末,窗户上映着明明暗暗的灯管,砖红色背景,一格一格切割人类的耐心。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翻开这本书的,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没有做好被打动的准备。
“《大教堂》中的短篇大多讲述了在平凡生活中突遭厄运的普通人的脆弱与挣扎。小说中的那些失落、失望、失意的瞬间,常常令人产生如踩空台阶一般的失重感。故事往往在出人意料之外处戛然而止,而结局,或许早已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扉页上这样写着,“失落”、“失意”、“失望”我对这一组词分外关注,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热爱做过山车,安全带卡扣的那一声清脆,会让我产生一种失控感。随着机器将你抛掷到最上空,又迅速滑落的时候,我温习到一种感觉——坠落。似乎,顺境者的潜意识里是渴望灾难降临的。而一个人要是倒霉了,或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变故,那种力量会削弱,甚至是毁掉这个人。这本书似乎就是在那些平庸琐屑的人生里,放置一个个“抛掷”动作,而当命运的摆锤荡到最低点时,一切似乎又回归无数个重复的日常。
书里说,人到中年,自我怀疑,无能为力。就目前来看,不必到中年,怀疑常伴。伴随着那些断片絮语,我很快进入书里的设定,是人间浮躁,是租房地上永远擦不掉的渍,是贪图便宜买回来结果吃不掉的烂苹果,心底千言,相顾无语。生活就是不讲道理,没有原则,混乱不堪的,但同时,我们在无序中建立有序,在平地建起理想的王国。《大教堂》中的每个短篇聚焦着失业、酗酒、出轨、疾病、离婚......这些看起来与我们的生命不会产生联系,看起来不那么正能量的东西,让我意识到——生命或许是一种波浪,升升降降,坠落是一种常态,那些面目模糊的男男女女,和面目模糊的情绪,恰似《保鲜》一文中那个脸色苍白、神色惊惶的男人,那个缺了氟利昂的冰箱无法制冷,就像那段岌岌可危的感情,伴随着累积的情绪瞬间爆发。原来情绪的崩溃,无需作家用力去描绘每一个声嘶力竭的瞬间,无需杜撰每一句愤怒的抱怨,卡佛描述了一个冷冻室——冰淇淋化了,向下流到了吃剩的鱼肉棒和卷心菜沙拉里,流进了装西班牙炒饭的碗里。冰箱里一塌糊涂的状况,像极了我平庸人生的崩溃时刻。阅读这本书就像,跳出了人生,来看人生。
然而仅仅如此吗?
仅仅是交代着一种颓废漫长的人生状态吗?巨大丑陋的婴儿、牙齿模型、失去氟利昂的发烂发臭的冰箱、住在沙发上的男人、被耳屎堵住的男人、出轨的女人......一地鸡毛,又如此真实。大部分人生境遇是一样的,灰黑做底色,掺上两三滴发亮的暖黄色,调和一番。不过,让我一读再读的故事,恰恰是一篇《好事一小件》,因丧子而在面包房里歇斯底里的妻子,尽管这样后置的情绪爆发得让读者和面包师都感到错愕。但那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肉桂面包,却成为了一切的治愈。是啊,失意破碎的人们缺乏气定神闲的体面,但又要时刻维护好里子与面子的平衡。尽管作者一再陈述的是繁琐失落,但是普通人的灰暗人生,也有几个被善意环抱的自由时刻。面包师说:“你们得吃东西啊,往前走,这种时候,吃啊,是好事一小件。”虽然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话。每天都是重复,无休无止地填满烤炉,又无休无止地清空烤炉......我并不认为这只是面包师的人生。在小说的最后——
“荧光灯下亮得如同白昼,他们一直聊到清晨,高高的窗户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重读之时,发现开篇不无详细地描述了“巧克力蛋糕上装饰的宇宙飞船,发射台上撒着的白色星星,另一头是一颗红色糖霜的行星。”母亲为儿子静心挑选的蛋糕,却要在后面的故事里承受一个巨大的“坠落”。这本书如此凛冽,又如此温暖,就像昏暗夜色里亮起的一盏小夜灯,我喜欢人们在低谷时刻的互相体谅,那一份善意或许无法拯救被抛掷的命运,但足以让我们体面从容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或许是我喜欢玩过山车的原因,已经开飞了,你又下不来,与其在上面战战兢兢,不如大声尖叫,睁开眼睛,去体验,去享受,去经历。正如李银河老师所说:“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徜徉而已,最重要的是享受行走中的感觉。能兴致勃勃最好,不能做到至少也要平静愉悦。”
耶,能够体会到流动的糖霜,是好事一小件。
愿我们都拥有美妙的每一天。
如果不能,小落大落之时,也有吃小甜饼的稀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