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现性任务”确认“理解”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七、八章有感
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王红新
最近在学习《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逆向设计有三个阶段: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其中,第七、第八章对阶段2怎样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做了具体的阐述。书中要求教师像评估员一样思考,确定合适的指标和效度。读了这两章后,我觉得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我们就需要思考什么可以是看作寻求理解的证据?而理解是在学生的表现中实现的。对理解的评估必须建立在基于表现的真实任务之上。一个完整的表现性任务包括详细的评价指标、具体的任务和指导语、复杂的评分标准。维金斯指出,“评价的设计就像建筑一样,建筑师在一定的条件和要求下,构建某种符号和设计一种可以传递艺术和需要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一个好的完整的表现性任务呢? 书中指出了设计的表现性任务的三个关键词:有效、可靠、充分。
一、 确保表现性任务能够反映学生复杂的认知技能及应用
表现性任务是具有情境的,这个情境是真实的且具有复杂性的。表现性任务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那些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的表现性任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表现性任务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仅要求它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发生关联,也要求学牛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模仿成人在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适应性的任务。比如可以设计“学校兴趣小组开设调查”的表现性任务。学校要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兴趣小组,但是他们需要你的帮助,要求你推荐一些兴趣项目。请你给学校兴趣小组负责的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们组的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兴趣项目。你认为你的朋友们都愿意参加什么项目。这封信应该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用图表总结出问卷的结果。分析你从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你们小组的同学能代表小学生的意见吗,为什么?从你同学喜欢的兴趣项目中得出结论,并推荐给负责老师。虽然针对某一事物设计问卷并实行调查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但这种类型的问题的确是成人在自身的职业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在未来很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寻求解决方法。因此,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在一个真实且有挑战性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 确保表现性任务与评价目的的高度相关
首先,表现性任务不是以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出发点的,而是以问题(或者活动)为出发点的。教师在确定了评价目标后,要选择一个能够作为表现性任务的活动,这也是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关键。什么样的任务能够为教师提供评价学生表现的有效证据,是评价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评价试题的编制主要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设计试题的,其类型是从测量学角度进行划分的,比如填空、选择、判断,等等,一道测试题往往只评价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考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表现性任务是从宏观的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角度来设计的。任务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牛解决一定的问题或者完成某个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或者完成的作品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设计“爱心义卖”的表现性任务。以爱心义卖为主题展开设计,某班学生准备响应校大队部的号召,通过爱心义卖为慈善机构捐款300元。(1)计算出每个学生应该赚到的钱以及学生完成他们任务的几种方法。(2)统计你班可以义卖的物品,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根据你的情况,你决定卖哪样东西来完成任务?(3)用语言来描述你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分析自己义卖物品的数量和价格,并用统计表表达信息,利用数据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确保评分规则的可靠性、公平性及有效性
表现性任务需要建构一个复杂的评分标准体系,可以使用理解六侧面作为评估蓝图。传统的测试只有一个客观、简单的评分标准,而表现性任务的开发需要设计一个复杂、系统、个别化、开放的 评分标准。不同的表现性任务需要不同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评分标准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教师根据表现性评价所提供的结果,特别是表现性任务评分标 准中的过程性指标,能够更具体地把握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况。如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态度、方法和观点等,这些都是传统的评价方法 所无法考查的指标。
由此可见,表现性任务所要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任务完成的结果,更多的是对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关注。但表现性任务开发的复杂性给教师带来的难度与挑战,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做到由“理念”转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