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纪律那些事儿
朱晓婷
谈到班级纪律,身为一线的班主任可能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安静!”大老远就听到班长的怒吼声,而教室里的哄笑吵闹声却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开完会的你一走进教室,一堆被记到名字的同学就挤过来向你陈诉冤情;上课铃没响多久,正在办公室忙着批改作业,气急败坏的科任教师带着当堂破坏纪律的学生等你来裁决;下课后,教室里顿时沸腾得像一锅粥,地上垃圾无人捡,黑板没人擦,一些男生像脱缰的野马,追逐打闹,小李同学不幸“英勇负伤”……班级纪律一直让班主任头疼不已,解决了这个学生的问题,那个学生的问题又来了,对于千奇百怪的课堂违纪行为,有时候你能抓住那几个,有时候,全班停课,也没有人承认那个怪声音是谁发出的……总之,什么时候发生,事大还是事小,并非有一定规律,这种多样琐碎的违纪现象,不仅严重干扰了教学工作,摧垮班主任的耐心与自信,甚至有的新班主任经常因为处理不好班级的纪律问题而陷入了焦虑的状态……
纪律是组织成员为维护其整体利益和保证有序活动而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班级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班级的有效纪律管理始终是热度不变的话题。不难发觉,不同的班主任带出来的风格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有的班级稳重,有的班级学风浓厚,有的班级注重个人能力、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班主任效应”。 一般而言,表面评价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会先看这个班级平时的纪律状况,因为班级纪律是日常管理的长期表现,不能靠一天两天临时恶补就能成功,换言之,班级纪律是班风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那班级纪律管理为什么这么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纪律问题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 )心理因素
小学生违纪的主要心理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认识能力不足,对校规校纪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规则意识淡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在迅速发展,但其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他们对校规校纪理解得不够透彻,没有将校规校纪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 因此,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容易违反校规校纪,也容易在他人违反纪律而没有受到处罚时盲目模仿。
2.自控能力较差。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处于发展中 ,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常常表现在他们 的认识和行动的不一致上。 有的小学生明知某些行为是错误的,是违反规则的,却控制不住自己。
3.学业成绩不良,有厌学、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一般出现在中高年级 。有的学生常常因为学业成绩不良而受到父母的指责 、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他们可能会采取违纪的方式来抵抗。
4.希望获得他人关注。有的孩子因为家庭问题没有安全感,缺乏关爱,需要求关注获得心理营养。这些学生一般没有优秀的学业表现,他们通过违纪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关注。
(二 )环境因素
自身因素是内因 ,环境因素是外因。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 ,行为的自觉性比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小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环境——家庭、学校以及影视媒体、身边的电子产品等,对其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充分结合儿童阶段的特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新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时如何做好班级纪律管理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制定班规,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1第一步:深入班级,熟悉班情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仅仅靠班主任和老师苦口婆心的讲道理是不够的,必须要制订合理的班规进行约束。对于新接手的班级,切勿“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地马上实施一系列所谓的“高压政策”,应该多在班级与学生交流,认真观察学生个把星期,一来体现班主任的亲和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二来掌握班级第一手情况,为整顿班级做好前期准备,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通过深入观察和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纪律、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2第二步:群策群力,制定班规
在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后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一些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班规,确定评价内容和奖惩规则。 班规的制定要遵循简明、扼要、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在班级里面哪些规则必须要遵守,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尽可能做到语言简洁、内容简练,这样能够方便学生记忆和遵守。P.把班规张贴在班级显眼的地方,用无声的语言时刻提醒学生。
低年段的班规制定可以以班主任为主导,到了中高年级就可以由全班同学一起商量,共同制定。在制定班规的时候也可以结合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语文课程,比如在二年级上册的《班级生活有规则》,四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中《与班级共成长》中就有一课是《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五年级上册中《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以及五上语文书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等,这些课程正好给我们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时提供很好的抓手,可以结合班内实际情况,巧妙借助教材,与道法、语文课程相结合,实现班级管理的系统化、整体性,克服随意性、偶然性。
第三步:量化管理,落实班规
要让墙上的班规落到实处,可以实行“量化管理积分制度”。从卫生、课前准备、课间秩序、课堂纪律、自习、路队、两操等方面根据个人行为表现进行加分。通过两周的时间,不断训练和提醒,对于遵守班规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使班级中的绝大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习惯。两周训练提醒后,第三周开始正式实施,班主任找前期有纪律问题行为学生个别谈话,善意指出问题,同时比较严肃地告诉他们只能再给他们三天时间来记住班规,如果违反,按相关班规采取相应措施。这个三天中,班主任必须更加细致观察这几位学生,如果有进步,立即表扬,加强正面能量的输入。通过这个逐步排除的方式,到底有哪几个学生还是会经常性违反纪律就已经非常清晰了。这样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自主管理时才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让自己和班级的成长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第四步:奖罚分明,正面激励为主
制定好班规,作为班主任,要严格遵守班规的违规行为处理程序,合理利用奖惩。要让学生认识到执行纪律是为了每一个同学的进步和成功,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怀、规则的呵护,让学生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比如上面的场景一,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如随意说话,打扰别人,除了提出严肃批评,还要求他上讲台背一背班规,让他们明白自习课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后尽量控制自己;如果是故意调皮捣蛋影响他人的,在自由活动时,必须在教室里静坐练内功,认真抄写班规或者经典古诗词;如果还出现打架等恶劣行为,罚他们写一份违纪心理报告,写清事情的经过,并重点写出当时心里的想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激励的机制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奖励的形式增强学生自律自觉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通过量化表上的积分颁发小红花,评比文明之星、口头表扬以及适当的物质激励等,都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时,班主任的一个及时的表扬,一个温馨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姜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常常早上带的一块新橡皮,到了下午就会变成只剩二分之一,在他的桌子周围经常看到橡皮的碎屑。有一次他的默写有史以来第一次只错一个,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并奖励他一块新橡皮,和他约定,要好好保管,做一个合格的小主人,不在上课的时候伤害橡皮。那天上课时我观察到整整一节课,他都专注着,没有开小差,接下来的日子,我也经常在课上用眼神提醒他,简单的问题经常请他来回答,而那块橡皮也至少在他笔袋里呆了一个多星期。班主任的激励让孩子意识到,我也可以是好孩子,我就要有好孩子的样子。
二、指导培训班干部,以榜样示范作用正面引导学生行为。
这一方面的关键是培养具有服务意识、领导能力、有组织策略并能以身作则的学生,使他们帮助班主任维持纪律,起示范带头的作用。在选班干部前,我们可以悄悄地站在吵吵闹闹的班级窗外,仔细观察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周围像设了屏障,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写算算,外面的吵闹与他们无关。再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有正在阅读的小刘,还有正在练字的小龚。记下他们的名字以及正在做的事情,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周围的环境等。因为不一会儿,我就要把他们当成在自习课上自主学习的典型人物,通过大力的肯定和表扬以及请他们分享学习心得等方式,触动其他人的心灵,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如果把这些专注力强、能以身作则,有正能量的孩子选为值日班长管纪律,那么他们就会影响到一部分可转化的学生,进而辐射到整个班级,引领班级学生潜移默化地遵守班级纪律。
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纪律还需从细致入手。首先要让班干部明确自己是为班级服务的,如果能让人信服,要敢于管理,又要避免高人一等。班主任要具体指导班干部针对班级违纪现象怎么处理,防患于未然。比如对于老师不在教室时的自修课纪律管理,就要通过开班干部会议让他们思考:教室里除了吵闹声是不是所有只要发出一点声音的同学就要被记下名字?对于个别走动的同学,应该怎样及时提醒他们?提醒的时候是用手势提醒还是大声呵斥,态度应该怎样?针对不同的违纪现象可不可以给同学改正的机会?是多表扬有用,还是批评更有效?通过讨论,大家总结出:在管理时给喜欢吵闹总是发出声音的的同学先眼神暗示、手势提醒,如果屡次提醒不管用,就记下名字等班主任来处理,不和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千万不要一味的用尺子敲打讲台,大声说无数遍的”安静“,更不能用尺子或其他工具打骂违纪的同学,那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情况会更糟。
三、设置专人专岗,增强学生责任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针对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班主任可积极设置比较特殊的岗位,让学生走进这一岗位,承担起这个岗位的职责,有利于树立起良好的纪律意识。班上的小丁在放学排队时经常要和周围的同学讲话,嬉笑打闹。我就让小丁担任节电小能手的岗位负责人。这个岗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要时刻记得在放学后自己最后一个人离开教室,并做好安全断电工作。一开始小丁总是忘记这件事,需要其他同学提醒,但是慢慢地他适应了这一岗位的职责,每次都会习惯性地最后走出教室,做好安全断电工作,在一次次肯定他为班级作出贡献后,他的行为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班主任还可以设置更多的岗位,引导其他学生走进该岗位,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纪律意识。比如对于课间经常因为无事可做,就想无事生非违纪的“小捣蛋”们,特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安全监督员”、“喝水提醒员”、“课前准备小督查”等岗位,在一开始和他们沟通这个岗位的要求,并教一些具体方法,这些学生佩戴着“督察员“的袖章,在课间有一项老师赋予的“艰巨”任务要担当,只要做得好还能获得老师的赞扬,同学的认可,有事可做,在他们身上的课间违纪行为也自然而然慢慢减少了。
四、注重和科任老师、家长沟通,合力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生影响并使之成才并非是班主任一人而已,而要靠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和任课教师交流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听取他们对班级管理及工作方面的意见,邀请他们参加班级的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同心协力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此外,班主任还要经常利用家访、电话联系、班级群等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并及时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将不良情绪在学校发泄,针对问题和家长共商对策,共同教育学生,使班主任的教育形成倍增效应。
班级纪律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次上,班主任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消极行为,在学生行为之前,班主任就能做出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工作。如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课间打闹,班主任除了经常利用晨会班会提醒教育,经常去教室观察之外,可以教学生一些既安全又让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引导好课间文明秩序。正所谓“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
班级纪律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的关注,而且学生会经常反复出现纪律方面的小毛病,我们不能指望只需要在班上讲几次学生就可以完全改正,“耐心、细心、恒心、诚心、爱心”很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抓好平时的班级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相信要管好班级纪律就不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