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古乐之美》
本书根据中国古代乐器按照不同制作材料制定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书分为八卷,甄选六十种古乐器,从乐器形制、历史背景、制造工艺、文学艺术四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美学意义。
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中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
该书入选2016中国好书。2017年4月23日,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目录
■ 卷一 金音汤汤 ■ 卷二 灵石仪磬
■ 卷三 旷土远音 ■ 卷四 革鼓雷灵
■ 卷五 丝弦清波 ■ 卷六 万木云深
■ 卷七 匏声凤音 ■ 卷八 竹雅清风
作者简介
苏泓月,江苏南京人,现居北京。学者、作家、影像艺术家。
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美学方向。作为时装文化的研究者,曾经多年立身于时尚传媒。
《古乐之美》,以她写历史小说的生花妙笔,描写在历史天空中闪耀的种种乐器、种种打动人心的古乐名曲,还有说不尽哀婉情愁的迷离故事……对传统音乐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和美的享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文物与文史的回顾,远古的音律近在咫尺,眼见为实。
昔日,伏羲制琴瑟,女娲造笙簧,上古传说与华夏先民繁殖息息相关;伯牙遇子期,嵇康会阮咸,是文人高士的精神陶养之所在;四面楚歌声、边塞杨柳怨,满怀壮士征人慷慨苍凉的家国悲秋;相如凤求凰,张生与莺莺,则演绎着一出出萦绕不绝的楼台幽情……钟鼓高悬,千秋万象,琴弦一拨,天地阔远,翻阅本书,重温绵延三千多年的华夏文明,领略余韵悠长的中国古乐之美。
作者并非专门研究音乐的学者,但这本书,对专业人员很有参考价值,更是为非专业人员打开了一道通往传统音乐美感世界的大门。
我国音乐传统悠久灿烂,也广博复杂。文献浩如烟海,乐器品类繁多,音律晦涩艰深。而且音乐一道,与政通矣,其思想博大精深,映现着社会历史的全幅脉动。
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不仅需要勇气,需要定力,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摘录
以下是我喜欢的一些原文摘录:
■ 虽然后世有说吹的是箫,但唯有埙,泥土之音,呜咽哀鸣,宛若秋草,教人感叹枉无所依,能在长夜里,令项羽八千士兵的心失了防护,丢盔弃甲。(P111)
■ 玉碎的清脆纷离、凤鸣的流丽高致、芙蓉的幽婉低缓、香兰的悦然舒展,箜篌音声之美,在此全然展现。(P244)
■ 骆玉笙先生的檀板,在唱鼓书一行统称书板,与单皮鼓不分家,檀板衬弦歌,三弦、四胡,由沧州、河间一带传入京津,演变成京韵大鼓。(P324)
小贴士
■ 文风
整本书文风优雅,在学术严谨的前提下,突出了文字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 用时
这本书有400多页,如果每天看一小时,差不多一周可以读完。
■ 阅读场景
适合睡前读,想独处的时候读。午饭后读一会儿,在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读,然后昏昏地睡一会儿。
■ 适宜人群
音乐学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等。
【本文作者简介】
沈思斯,硕士研究生,江阴初级中学音乐教师,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朱华琴名师工作室成员,无锡市音舞协会会员,江阴市教学新秀。
供稿、编辑:沈思斯
审核:朱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