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科论文推荐】整本书的导读要义与教学策略 2020-10-0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研究论文 资源年级:六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整本书的导读要义与教学策略

整本书的导读要义与教学策略

薛法根1  梁昌辉2

1.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梁昌辉,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育界共识日益广泛。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也为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延续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作了较大力度的开拓,成为18个任务群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类型。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形态,它是对单篇阅读形成的能力的迁移,也是一种阅读视域的扩展,引领着学生从单篇阅读的小溪池塘行径到到整本书的江河湖海中去搏击风浪。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坚定习惯,引导学生做终身阅读者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在带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整本书的阅读。阅读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从这个角度说,研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一种功能更强的新阅读形态,使学生获得了在阅读中自主学习的途径,更在于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精神发育的涵养价值。

一、整本书导读的核心目标

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常常陷入三个泥潭:一是要求过高,不知不觉中就会用教师的阅读理解来作为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心生畏惧;二是指导过多,将一本书切分成多个导读点,一个点一种方法,干扰过多,让学生无所适从;三是过程过急,总希望导读能立竿见影,殊不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慢生活”,让学生疲于奔命。至于将整本书压缩成一堆知识题目,那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种异化,是一件让人反胃的事情。正因如此,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整本书导读的核心目标是,回归整本书阅读的原初价值,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首先,导读要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因为积极的阅读体验将为学生提供持续的阅读动力。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爱读书的习惯将将使孩子学生受益终身。心理学研究证明,体验与经历是形成习惯重要的心理基础。对整本书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说,这份重要的心理基础就是学生对阅读时自由自在心境的充分体验,这份美好的体验,会时时唤起并吸引学生一次次拿起书,投身于整本书的阅读之中来,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其次,导读应呵护学生自由的阅读状态,让自由阅读成为常态的美好生活。自由阅读是一种自主阅读,阅读的书目、时间、方式,速度都由学生自主判断、选择和安排,这也是阅读的一种常态。一卷在手,孩子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可以在想象中无中生有,任意创造生发;可以在故事里流连,见识一番别样的生活,或者直接走到故事里,成为故事中的一员……此时,表面也许是平静的,但世界的美好,精神的丰盈,都在孩子的内心氤氲着弥散开来,铸就为童年美好的生命状态。

第三,组织有效的阅读反馈是导读的重要形式。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个体的读书交流,小组式的的读书报告,也可以是班集体形式的班级读书会;可以“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在“点”上深入,如对曹文轩《草房子》中的“成长”话题的探讨,也可以整体观照,全面表达读后的收获……反馈中独特发现与体验的分享能够让学生获得正向的激励,同伴的交流可以为其他学生解惑或者产生新的启发。阅读的热情只能在热情的阅读中被点燃,而有效的反馈可以获得高峰体验,是热爱阅读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二、整本书导读的设计要义

学生阅读整本书,常常面临三道难题:一是考验耐性,除绘本外,整本书的阅读,不是一节课或一两天就能读完的,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阅读,小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耐性就会半途而废;二是考验记性,整本书不像单篇那样简单,往往人物众多或者头绪繁杂,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是常有的事,小学生喜欢一口气读下去,前后连不起来,就会张冠李戴;三是考验悟性,常态的整本书阅读是“私事”,要靠个人的理解感悟能力,只图好看的阅读,往往囫囵吞枣,所得很有限。据于此,整本书导读就是要积极介入学生的“私人阅读”,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克服整本书的阅读迷障,体验阅读的美好经历,并成为优秀的小读者。

1.依据学生“年龄”,不同年龄不同指导。

从身体、认知、言语、情绪与社会情感等几方面的发展水平看,阅读也是有“年龄”的,我们称之为“阅读年龄”。小学生的“阅读年龄”可以区分为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大致与三个学段相当。

低年段的孩子处于整本书阅读的起步阶段,由于受到识字量的限制、言语解码能力的局限以及有意注意的时长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阅读的流畅度较差、阅读兴趣不稳定、难以坚持等问题。因此,导读的重点要放在对阅读兴趣的培养上,要把整本书带到孩子的世界中,要把孩子带进整本书的世界中来。可以通过读给孩子听、猜读、读读画画、图文结合等更具情趣的活动,不仅在教室里读,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读,到图书馆读,体验更为宽松的阅读情境,从而在读中“玩”,在“玩”中读,引导孩子感受整本书阅读的趣味,初步认识整本书与单篇文章阅读是不同的。

中年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整本书阅读所要求的基础能力,读物也从绘本、桥梁书逐步转向纯文字的书,即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上来。因为阅读时长的大量增加,认知的信息负荷成倍增长,读书停留在表面,学生往往会出现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不完整、对人物的认识片面等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在阅读的习惯、态度上,表现为阅读意志力不足,但同时喜欢独立阅读,讨厌阅读时被打扰。在这一阶段,我们导引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架构整本书内容理解的策略,培养阅读的意志力。简单的阅读记录卡、达标卡,互动性更强的故事分享以及读、汇、演等综合性读书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励孩子坚定阅读的意志。在对整本书的理解上,可以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做人物卡片等策略,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阅读思维的外显,方便交流、点拨、修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进入高年段,学生的阅读倾向、需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用这些看法来看待书中的内容、主题和人物。同时,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和读物复杂度的提升,对阅读方法的需求感也更加突显。因此,这一阶段的阅读指导重点,一方面要重视对常用阅读方法的学习,比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思维与价值观的引导,以读后感、话题探讨、比较阅读、群书阅读乃至小专题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在多元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培养初步的审辩式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依据作品“文体”,不同类型不同策略。

莫提默·J.艾德勒与 查尔斯·范多伦在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关于整本书的文体划分是一个复杂而难有定论的问题,这里我们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文体在表达方式、言语风格、功能指向等方面的不同,以便教利学为指向,采用常态的二分法:文学作品与实用作品。文学作品多以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主,在言语风格上往往表现为形象性与抒情性,目的在于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情反应。而实用性作品多以说明、议论为主,言语风格突出平实性、严谨性,主要功能指向操作说明、观点表达等。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文体文类应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小说:前者是实用文体,宜作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后者是文学作品,宜用感受性阅读,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也不能用读小说的方法去读诗歌或者散文:前者是虚构的,误以为真人真事就难免陷入困境;后者是写实的,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比照和体会。阅读方法没有好坏,对应了文体就能读得更有滋味。

对于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用文学的姿态”来阅读,重点是通过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重构文本所描述的世界的图像,在具象化的感知中,获得共情体验,揣摩人物形象,在与自己经验世界的关联中实现心灵的浸润与意义的感悟。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提供了五种具体的文学阅读策略: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和转化,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在《夏洛的网》的阅读中,我们指导学生运用了几个具体的文学阅读策略来展开阅读进程的:

1)画小猪威尔伯生活的时间轴,标注主要事件,以图像化策略再现威尔伯生活变化的轨迹,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

2)建立夏洛的人物档案,通过梳理和揣摩夏洛的行动,借助联结与推论,来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话题探讨:可以去掉老鼠坦普尔顿这个人物吗?通过分析和推论,领悟小说写作的手法,认识到一个有点复杂且并不正面的人物角色的重要性,推动着学生对人物角色认识的转化;

4)观看电影《夏洛的网》,小组合作,制作电影海报。这是对图像化、转化、联结、确认关键信息、元认知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对于实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这些策略进行阅读:(1)检视性阅读,采用目录或章节定向、关键句段定位的办法,快速从整本书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2)理解性阅读,理解书中表述的观点或说明的事物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解释等;(3)操作性阅读,把握文本解释、说明的操作要领,能够进行实际操作;(4)批判性阅读,先对书中表达的观点、见解进行领会,再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进行比较、辨析,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5)研究性阅读,运用书中信息,来探索和解决读者“自己的问题”。

3.依据阅读“目的”,不同目的不同读法。

最智慧的阅读不是只求阅读速度的快,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统编教材六上第三单元是以“有目的地阅读”为要素的阅读策略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单元的学习成果,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读法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实现从单篇向整本书、从课内向课外的读法迁移。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的名作,如果我们确定的阅读目的是体会文学阅读的乐趣,可以组织话题交流活动:说说小说中的男孩子,说说小说中的女孩子,在对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生活经历的体味中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以进行赏读活动:朗读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段落,并进行赏析,感受作家优美的笔触,受到文学审美的熏陶……

如果是为信息而阅读,一般采用扫读、略读、细读、研读等方法。如阅读《草房子》,完成以下任务:(1)当地政府打算重建“油麻地小学”作为旅游景点,请你画一张示意图;(2)油画《风雨后的杜小康与鸭子们》即将展出,请你为这幅画撰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讲解稿。任务一,阅读时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找到写油麻地小学的句段,运用圈划关键词的方法,整体了解学校建筑布局与方位,画出建筑示意图,并对校门外的池塘、小桥,校内的教室、操场等进行标注。任务二,重点阅读小说第五章“红门(一)”和第八章“红门(二)”,细读第八章,把握杜小康前后生活的强烈悬殊和经历风雨之后的成长,结合小说对鸭子、芦苇和河流的描写,拟定讲解稿。

以学习语文为目的阅读,往往采用细读、研读、读写融和的方法。如学习《草房子》的叙事艺术,创作少年成长的生活故事。可以先以杜小康为例,细读第五章和第八章,罗列杜小康成长的关键事件,绘制命运轨迹图;再从从秃鹤、细马、桑桑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绘制人物命运轨迹图;然后进行研读,比较四份人物命运轨迹图,发现叙事中的摇摆与陡转;接着组织话题探讨:我来说“成长”;最后选择自己或身边的小伙伴为原型,运用“摇摆”与“陡转”,构思少年成长的生活故事。

三、整本书导读的教学策略

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关键点在于取得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认知、兴趣等要素的相协调,既要贴着学情来指导,也要注意适合整本书的特点,在阅读中发掘出它的兴味来,让学生能读、会读、乐读,以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美好境界。

1.批注式。

批注是整本书阅读常用的策略。统编教材四上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之一就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介绍了三种批注的具体方法:提出问题、抒发阅读感受、点评写法。除此之外,还有做阅读卡片等。在具体实践时,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进行读法迁移,引导学生边读边批注。

比如阅读《水浒传》,在阅读中让学生写批注、交流批注,相互启发。还可以出示名家的批注,进行比较、借鉴。在武松打虎一节,对武松的哨棒的描写有18处之多,金圣叹一次次详加批注,揭示了哨棒描写的艺术作用,可以择选一两处展示给学生,如“夹批: 哨棒十六。半日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复敢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引导学生领悟写批注要前后联系,细心体会,才能有所发现,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进行参考、运用。

2.分享式。

分享式阅读,即组织阅读分享会,围绕一个主题,交流各自心得。分享式阅读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互动性强,有很高的参与性。

分享式阅读的关键是分享主题的确定,所确定的主题既能体现整本书的重要价值,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思考。比如阅读《青铜葵花》,以“苦难中的情谊”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可以围绕“历险”进行主题交流分享,能够很好地切近文本,贴近学生。主题的确定既可以来自教师的预设,也可以从学生的初读感受、疑惑中进行提炼,高年级则可以采用有奖征集的方式来确定,会更有意思。

3.探究式。

探究式就是组织专题研讨课,选择一个话题,在重读中思考、探索有价值的问题。运用探究式阅读策略的目的是聚焦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在碰撞交流中培育审辩式思维,让学生从“让我信”走向“引我思”,进而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简单的对别人阅读结论的接受。

比如,阅读中外神话,可以探讨: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英雄”?引导学生重读神话,梳理、比较、推论,在研讨中建立对神话中“英雄”的认识,即成为“英雄”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神力和神力的大小,而在于有没有一颗为民众造福的心,有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愿不愿意作出牺牲,从而澄清和加深了学生对“英雄”的认知。

4.推介式。

推介式是具有鲜明交际功能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在好书推荐会上,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推介的方式传递出来。我们可以设计交际情境,如让六年级学生给没有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五年级学生进行推荐,明确交际对象和意图后,安排学生阅读整本书,撰写推介文稿,再到五年级班级进行实际推荐,体验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体验性更强的推介形式,比如分别建立针对《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铜葵花》等书的推介专区,以一种集约化的形式展现本班的与其他班级的,名家的与学生的读书体会,更大的视域交汇中扩展认识,深化理解。

5.演绎式。

演绎式,就是充分利用小学阶段阅读的整本书以故事类居多的题材特点,组织讲述表演课,就书中的部分章节或人物,举行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也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没有讲过故事的。实践证明讲、讲故事是既经济又便利的阅读指导策略,读读,听听,猜猜,讲讲,体验的是一种纯粹的阅读之乐。可以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可以讲给本班同学听,也可以到其他年级、到社区去讲,构建更为广泛的阅读“社区”。

针对小学生学习具身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红帽》《三只小猪》等等经典童话更是课本剧表演的首选,正是表演这一实践任务驱动着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文本的细读、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成为一种更具体验性与吸引力的导读策略。

6.映照式。

映照式即参照比较读,可以参考名家的阅读评论,或者与作家面对面交流,或者与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进行对照,获得对整本书多方面的理解。

统编教材五下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这方面名家的阐释、解读的材料非常多,如作家毕飞宇的《小说课》、孙绍振的《名作细读》中都有相关的解读文章,我们可以挑选、提供给学生。学生参考名家的阅读评论来读书,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家进校园”的活动契机,组织学生与作家交流。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邀请曹文轩来校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我们事先安排学生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疑问;在曹文轩来校时,展示学生的读后感等阅读所得,在见面会上听曹文轩介绍怎么“折腾”出《草房子》等一本本书来的,再面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倾听曹文轩的当面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曹文轩的几部小说读得就更到位了。

很多整本书被拍成了电影,改编成了电视剧,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源整合到整本书阅读中来。比如,把《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与电影进行比较,发现电影是镜头的艺术,更多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小说是文字的艺术,既可以写外部的言行,也可以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两者各有擅长之处。甚至还可以去发现原作与影视剧改编在视角与主题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整本书的审辩式阅读。

 

[简评]

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短文到阅读长文,进而阅读整本书,是学生必须跨越的三个阅读台阶。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既是阅读能力的迁移与延展,也是阅读视域的延伸与扩展,还是阅读习惯的形成与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整本书导读的意义,就是引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会阅读整本书,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备注]

该论文已发表于《语文建设》2020.06

  • 阅读(15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