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益芬:跟着名师教古诗 2020-10-0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跟着名师教古诗

夏港实验小学    鞠益芬

学习古诗,离不开反复朗读。王崧舟特级教师说:“朗读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声语言表达活动,是一种由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转化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形象和意蕴地再创造活动。”听了薛法根老师的《山居秋暝》,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

律美,动静美和意境美。

一.言

1.朗读指导,层层升入

朗读指导不可面面俱到,不可蜻蜓点水,必须抓住古诗的关键点、疑难点、规律点、突破点,有的放矢、重锤敲击。在学习《山居秋暝》中,薛老师带着学生层层深入地读,一读出节奏,二读出气连,再读出韵律。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领下,慢慢读出一份感觉。这样奇妙的空灵的诗,需要静心地反复地读。

2.朗读量化有支架

1)读出五言律诗“二三停延”的节奏;

2)朗读时有意识地强调“秋,流,舟,留”等韵脚;

3)古诗中既要读出长,又要读出短,读诗就有了韵律了。

薛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读诗要读出韵律感。在最后一个韵脚的地方,读的时候声音要长一点(秋,流,舟,留)。同样看逗号前面的字,(后,照,女,歇)。第三声,第四声,这些字在古诗中叫斥字。连这些字的时候啊,在古诗中要读短一点。古诗中既要读出长,又要读出短,就有了韵律了。薛老师的课堂处处都是朗读指导,学生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中,哪些地方要读长,哪些地方要读短一些,就有章法可循。

二.在言语实践中找到品读点

 

1.读出画面,体会情感

课堂中,薛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读古诗,用一个问题“能让王维留在这山中的,是哪一句?”纲举目张,统领全诗,让整个课堂显得不琐碎,条理清晰,学生说哪一句都是可以的,只要理由充分。

课堂中薛特指导:“你把这两句再念一遍,是什么让王维想留下来。”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洗衣归来的女孩,打渔归来的渔夫,都是真实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善良的,淳朴的,平凡的山民,让王维生活感到很舒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中的生活是那样的淳朴,真实真好。这样的生活,让王维感到非常的惬意。薛老师认为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水到渠成般的介绍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道出了王维离开了山村,离开了官场,表达了王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的一种选择,想留在终南山中,因为这个山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物,这些美好的人物和事物勾勒起那么美好的画面。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其实也理解了诗歌。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朗读与理解的相互交融,是那么和谐。

薛老师带领学生在古诗中走了几个来回,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学生读出这份惬意、舒适的画面。薛老师巧妙地总结:上有明月,下有清泉,远处有浣女归来的嬉笑声,有渔夫打鱼归来的身影,你们看,这就是一幅山居秋暝图。再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画面谁不想留呢?薛老师的巧妙设计同时也为下面感受王维的“空灵”的心迹埋下伏笔。 

2.读出动静之美

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中用“竹晃归浣女”和“莲摇下渔舟”中的“晃” “摇”和原诗中的“喧,动”,通过换词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用了“喧”字,这声音可能来自洗衣服的姑娘回来的脚步声;可能是清泉流动的声音;可能是小虫子在唱歌;还有姑娘们的歌声、说话声、笑声、欢声笑语、歌声,她们的声音当中,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莲摇下渔舟”中的“摇”,渔舟经过的时候,莲叶会摇动那份动态没了,用了“动”这个字,更加有意境,更有美感。

明月、松树、清泉、溪流是静态的;竹喧、浣女、莲动是动态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一份清新中还藏着一份灵动。也正是山林中这份热闹更能衬托出山中的这份静谧和美好。最后孙老师再指导学生吟诵出这份动静之美。

三.在言语实践中找到拓展点

最后一个环节,薛特拓展阅读王维的《鹿柴》、《鸟鸣涧》等诗歌,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受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的特点和高洁的品格。《鹿寨》中“空山新雨后”,《鸟鸣涧》中“夜静春山空”中也有空,学生在这些诗歌的朗读中“空”字的理解也更到位。周围很宁静的时候。心放空了,闲才能静,静才能空,空才能达到诗意的境界,王维的诗很多都有空,和他诗佛的形象是吻合的。

这样的拓展阅读和指导,为学生阅读王维的的其他诗歌,甚至是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山水田园之美,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每个人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就能滋养到每每读到这首诗的人。   

 

用言语实践活动推动诗歌教学活动,学生在你的引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言语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