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徐霞客实验小学 徐凌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了解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根据注释,初步把握古诗大意。
2、教师交流反馈,相机指导。
1)此诗为五律,共有四联。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和颈联是主体部分,尾联直抒胸臆。。
2)明确“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3)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它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祥和安逸,犹如世外桃源。)
三、品读古诗,感受诗韵。
1、师: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味摹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找找这首诗有哪些景物,圈一圈划一划。
2、诗中景物皆作者精心选择,他想表达的情感也寓之于其中,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在诗中你找到了哪些意象?并说说想到了些什么?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之空旷,雨之清鲜,在燥热的季节,一场久违的雨带来了凉爽。如此幽雅、寂静的环境,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师点拨:作者晚年淡泊名利,心境超凡脱俗,他看透了世间纷争,所以“空山”在这里不仅仅指山中宁静,更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平和,无欲无求。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来天空,银色的月光如水,洒泄在松林之间。清清的泉水流淌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如一条洁白的绸布。师点拨:山间不止松树一种,溪水也因下雨变得不再清澈,那诗人偏偏用上这两个意境呢?他有什么用意么?松树和清泉,都是诗人内心的高洁的一种表现,他想借助这两个意境向世人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是啊,我本将心向明月!此时也能感受到诗人不得志的一种落寞之情。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之中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归来。荷叶摇晃,莲花摇摆,水波荡漾,原来是勤劳的渔夫驾着小船顺流而下。师质疑:颈联如此热闹非凡,这是否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清幽的环境冲突?不,这恰好是用浣女、渔舟的闹,烘托出山林的静、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就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感,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另外,作者也用了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山林的空旷幽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总结画面内容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淙淙的流水,浣衣村女的笑颜,渔舟轻浮水面,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幽静的乡村生活图景。
4、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四、深入鉴赏,明志静心。
1、本首诗的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无虑、清闲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 -------和谐、统一
2、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最后一句中的“王孙”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点拨: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从“误入世俗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这个“自”其实是一种选择,对于任何一种信仰,都是发自心灵的选择。的确,此时的作者远离世俗喧嚣,归隐山林田野,体现出他一种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里显得不足为怪了。
3、引读诗句
1)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2)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总结
作者通过写空山清幽之景,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的想法。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网上搜集王维其他的诗,选择喜欢的背诵下来。
七、板书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 清新 幽雅
景、人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