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明语文教学之路
——读李海林《言语教学论》有感
华士实验小学 王新芳
因为梁校,才知道了李海林老师,才知道他写了这么厚一本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上网搜索了他的一些资料,更加深了对李老师的了解。李海林老师,是值得我们抬头仰望的学者。
《言语教学论》是他教了十多年中学语文后的结晶,此书历时五年才大功告成。李海林先生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对经典且流行的种种理论和自己所构建的学术体系进行了披荆斩棘而又小心谨慎、高屋建瓴而又不厌其烦的辨析与考据、定义与演绎、驳难与论证等一系列精细的思考和细密的推衍。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教什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语文即言语。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当我们用“语文即言语”来关照“语文即语言”的语文教学观及其实践体系的时候,过去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为什么现代语文教学长期摆脱不了少慢差费的局面,因为我们是在教语言和不是教言语。学习一篇文章,至少有三个层面:语言的层面,义理的层面,语用的层面。而曾经,我们重在教语言和义理,它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是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悟,至于怎么写作,还是稀里糊涂。当一篇文章被选为语文教材的课文,就应该从“言语作品”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那它就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例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言语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广玉兰》的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三小节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广玉兰花的形态,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作者写了四种不同形态: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以及凋谢的,且这四种形态中有一种内在的生长联系,从未开到开过,每一个时期广玉兰花都有它独特的美。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小节时,只是带领学生感受花的形态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然后积累背诵,但是没有让学生实践运用。
而我是这样教学的:
1.师: 这一节写了同一棵树上广玉兰花的哪几种形态?
2.出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 ), 有的(盛开),还有的(凋谢)。
3.读一读,试着去发现这4种形态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个填空,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作者描写的4种形态,还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这四种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作者是按照花开放的时间顺序来描写这4种形态,很有条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背诵,而且学生在以后仿写的时候,描写层次就会清晰而有条理。在这里的教学环节,有些老师可能会在教学的时候会打乱顺序,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形态就交流哪一种形态这样的方式,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妥当,最好不要打乱顺序学习,我们就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和交流,学习作者如何把每一种姿态都描绘生动。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之后,让学生他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知道作者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再迁移到写,让学生在野外课外观察一种花卉,按照这一自然段的结构和写作顺序进行描写。这种练习,对教师来说,是讲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的好形式;对学生而言,这样作文既有原文可凭借,又有思路可遵循,便于依样画葫芦。从而消除了学生在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后学生对于此类习作肯定会得心应手,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是一位学生仿写的习作:
花池里有几十株荷花,姿态各异。有的娇嫩欲滴,就象新生的婴孩,饱含水份,似乎期待着开放美丽的那一瞬间;有的初绽芳姿,羞怯得如少女一般,柔柔的玉肌中透着红润,青春又有活力;有的风华正茂,似乎正值人生盛年,厚实的花瓣上,把露珠也衬美了;有的却已褪去红颜,但枯萎的残枝中却托出了那碧绿的蓬头。小小莲池中,无一株相同。
作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任教多年,我们缺的可能不是什么经验,而是对经验的理论反思。李海林教授的这本书,正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尽管这本书是二十多年前就完成了,语文教学也有一些新动向,书中的一些观点肯定有不适合现在语文教学的地方,但我认为有批判地学习,应当是我们学习各类书籍的原则。感谢李老师,感谢梁校,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为我们指明方向,以致不会让我们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