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借力思维导图,打造高阶思维的语文学习 2020-08-31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借力思维导图,打造高阶思维的语文学习

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  金磊

内容摘要:发展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思维导图恰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点,借助思维导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作前指导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阶思维小学高年段语文

什么是高阶思维?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面三类通常被称为 “低级思维能力”, 后面三类通常被称为 “高级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为什么要发展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二是学会批判质疑,三是勇于探究。反观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低阶思维层面,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探究和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刻不容缓。

怎样发展高阶思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其实,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需要一个支点。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支架: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进行发散思考,帮我们打开思路,撑起一片思考的天空。因为人的思维往往是点式线性的,而点、线思维容易使我们囿于一隅,当遇到问题时常常会钻牛角尖,思考问题僵化、片面、混乱。借助思维导图这个思维支架,我们就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看到更多可能性。从而也更有助于打造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三力”课堂样态。

一、    风景这边独好——初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因而在运用初期,我们首先应当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将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核心展开。2、围绕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闪现的思维火花。3、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使思维导图更具内容更加显化。4、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尽量发挥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体现个性思维。

这样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是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思维导图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用文字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是以图片、数字、线条、文字、颜色等传递信息,具有多元化表现方式,结构更新颖,对于小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更具吸引力,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思维主动性,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为有源头活水来——思维导图的操作策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孩子判断、选择能力,培养孩子联想、创新能力等。

1、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为了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上级部门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每个年级制定必读书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实效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不妨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利器,让学生读一读名著,画一画思维导图,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既汲取了名著的养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例如六年级学生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之一是《小学生汪曾祺读本》,这本书选编了一些汪曾祺的优秀作品,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写景状物的,有写人记事的。因此,文章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不像小说,有着连贯、曲折的情节。为了激发学生读这本书的兴趣,笔者就鼓励学生边读边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书中的人、景、物,以及体会它们的特点,蕴含的情感。其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画的,如附图(1)。这位同学根据目录,把这本书绘成了七个分支,每个分支下辖哪些内容,有着怎样的特点,都有清晰的梳理和自己的评价。

附图(1)










学会了这一招,学生又立刻在另一本必读书目《西游记》中小试牛刀,借助思维导图,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一下子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如附图2:













看着学生绘制的一张张闪烁着个性和思维火花的导图,让我更加确信这条路走对了。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思维的逻辑性,对文中的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些不都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所必须的吗?

2、素材搜集,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时候学生写作为什么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写作文的思路没有打开,每次写作文脑海中只有那几个固定的套路。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呢?在此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它呈现出的多元性和放射性的特点,就有利于打开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在作前准备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素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苏教版六上有一篇习作: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在布置习作预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去查阅、整合资料,绘制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被充分发散,从长江三鲜的外形、生活习性、民俗习惯到今夕的数量变化等等,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如附图(3:


纵观这张思维导图,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内容的删选、语言的细化,不就是一篇生动鲜活的作文吗?由此可见,在作前准备中,借助思维导图,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维方法,它简单、直接、形象,特别适合梳理人们的思维路线。把它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使思维导图深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阅读、习作等方面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自主、轻松、智慧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从而切实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更好的契合了: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三力”课堂样态。


参考文献:

[1]段晓晓.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9).

[2]张会清.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教学实效[J].小学语文教学,2014(26).

[3]百度百科“思维导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