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肃穆的灵魂
——读《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有感
冠状病毒肆虐,防控疫情形势严峻,微信朋友圈的疫情信息刷屏。最初的几天,举着手机,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疫情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
如何预防冠状病毒?哪些地区疫情传播严重?治疗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制出来没有?钟南山又有什么建议?口罩告急,到哪里能买到口罩?
整天关心的就是这些问题。
本以为紧张的日子几天就会过去。一周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不知从何时起,对疫情的信息有些倦了。即使看到醒目的标题,也只是浏览一下小标题而已。终于捧起了《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这本书。
鲁迅的才华最光辉、最辉煌的表现在《野草》,只是《野草》只有一部。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杂文,但当你想寻找另一种思路,有突破自己的内在欲求,就能从鲁迅杂文里得到启示和力量。
这是书的面封内侧的话,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野草》中有自己比较熟悉的几篇:《秋夜》《影的告别》《好的故事》《聪明人傻子和奴才》。更多的是陌生的:《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风筝》《墓碣文》《这样的战士》……
先翻阅熟悉的几篇,然后再去读陌生的。再回过来看钱理群教授对鲁迅《野草》的解读。
最熟悉的就是《影的告别》这一篇,鲁迅是爱夜的人,他有爱夜的眼睛和爱夜的耳朵,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眼睛和耳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夜的世界,“感受黑暗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机缘。就像深夜时分,独自站在高山之巅,抬头望是黑沉沉的天空,俯首是黑沉沉地大地,为黑暗所包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生命体验……
“影”的意义,在于和黑暗反抗,当黑暗消失,光明到来时,“影”就彻底消失了。“影”不属于黑暗,也不属于光明。那么“影”是否可以徘徊在明与暗之间?“影”拒绝了,而选择在黑暗里沉默。由“拒绝”到“沉默”。“影”和“黑暗”的关系,“影”反抗“黑暗”,同时又是黑暗中的人,黑暗消失,“影”也就消失了。鲁迅式的知识分子,与他所批判的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随便决绝的复杂关系,既决绝又眷恋,既复仇又爱抚,既要歼灭又要养育,既要诅咒又要祝福,正是这样的矛盾,才是真正的反抗的战士,最后获得了“大有”,那个世界完全属于他自己。
正因为这样一种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就不能用平常的语言,只能回到原始的语言状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无语,感情的困境,导致言语的困境。
为什么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难读?那是因为鲁迅先生进行了一场语言历险,用汉语表达那个时代难以言说的生命体验,他大胆创造了一种非常态的语言形式,有反语,有恐怖修辞,同时又具有音乐性和色彩感。
为什么鲁迅有这样的文字形式?那是因为他把启蒙的外部危机转化为自己生命的内部危机。
鲁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野草》的呢?从1924年到1927年间,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可以说,鲁迅为孤独的战士写,为做着好梦的青年写,为敌人写,这就决定了他文字的特点,就是写得异常冷峻,但处处显示不悲观、不绝望的心态,透出一些光明的亮色,给与微茫的希望。
怎样读《野草》?那就是感受鲁迅的焦灼与陶醉,感受梦的朦胧,鬼魂的神秘,场景的奇幻、情节的荒诞,想象的奇绝,诗情的幽深。
以消亡来证明存在的意义。
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历史纵坐标考察生存环境。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鲁迅认为“死后”会有新的劫难,人想把死亡作为新的避难所,是行不通的。无论是“未来 ”,是“过去”,还是“死亡”,都行不通,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正视现实,面对“现在”。面对现在的不完美性、缺陷性和短暂性。正视的目的是要反抗,是要变革。
敌人、爱我者、群众,从横坐标解读个群关系。“无物之阵”“一式点头法”是敌人惯用的伎俩。爱我者,给予我爱的温情,但自己会“蹉跌在爱”上的。至于群众,善于把别人的痛苦转化为自己身心上的愉悦。现实生活的苦难,被游戏化和审美化了,这是残酷的国民性啊!
还想谈谈鲁迅的杂文。
鲁迅是个思想家,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联想力,从个别到普遍,由具象到抽象,提升概况出一种社会典型现象或社会类型。鲁迅的杂文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是“这一个”和“这一类”的统称。它最大的特点,是“开口小而开掘深”。他的批判具有历史文化的深度、人性的深度。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
未曾阔气的社会阶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这些人本应该是改革的动力,却常常被视为不稳定因素,成为打击对象。社会要改革,究竟要依靠谁?
往深处看、仔细看,换一个角度看,从反面看。现代史竟然是一场世纪把戏,是喜剧,更是悲剧。
读鲁迅的杂文,不仅被他的思想深刻所震撼,更触摸到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触摸到他的所思所感,他的心灵的歌哭。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中外对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武汉政府被批判,正义之士在声讨。用鲁迅的眼看这场疫情,用鲁迅的心感受这次疫情,贴近他肃穆的灵魂,留给自己更多的是理性与思考。
鲁迅相当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印度的泰戈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