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王羚
苏教版数学第三册p.59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建立线段丰富的表象,能辨析线段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理解线段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学生准备:一根毛线、一把直尺、一张圆片。
课前猜谜: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一:导入新课
1、比两根线的长短。
(1)曲变直
这两根线一样吗?(弯/直)
哪根线比较长呢?
师: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比较出它们的长短?
师: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把它拉直(贴在黑板上)再拿出黄线也拉直贴在黑板上。(一根横着贴,一根竖着贴)
师:现在这两条线都一样直直的,能一眼比处它们的长短吗?
意图:由比较两条线的不同,来比较它们的曲直,感受“曲”“直”之别,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之一“直直的”。
(2)一头对齐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一眼就比较出哪条线长?(上前操作)
师:(板:头/头)头对头这个办法好不好?现在能一眼比出这两条线的长短了吗?
师:你是怎么看的?
两根线一头对齐,只要看另一头。红色的线从这头开始,到这头结束。
黄色也从这头开始,到这里有没有结束(没有),到这头结束,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长。
意图:在比较长短中,统一比较方法“对齐一头看另一头”,为找两线的共同特点之一“有两头”做铺垫,同时感受两条线的长度。
(3)指长度:一起来指一指,红线多长?黄线呢?(有这么长)
2、求同揭概念。
(1)求同:现在这两条线一样吗?-------一条长、一条短
有相同的地方吗?(直直的、两个头-----头改成端点)
(2)像这样的,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叫线段。
追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意图:本环节初步认识线段,通过比较两线的不同:曲直不同、长短不同和两线的相同点来初步理解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借助形象的物“毛线”来认识线段,遵循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建立线段的表象,有助于培养 “长度”的空间观念。
二:强化认识线段
1、实物操作。
(手捏弯线)是线段吗?为什么?会变成线段吗——两手拉直。
(1)变式游戏:你们发指令,说“变变变”,老师就来变线段,到底是不是线段,请用手势来判断。准备好了吗?
长:是线段吗?为什么?——————(上前指端点)
意图:巩固线段的概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位置变化:竖、左斜、右斜——
问:摆的位置不同,为什么都是线段?
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就是线段,与摆放的位置没关系。
缩短一头:有线段吗?(上前指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
缩短两头:有线段吗?
(2)学生变线段:老师发布口令,你来变!
长短不一:都是线段吗?——指指有多长——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与她不一样的线段:长短不一样、位置不一样。
结:不管怎么变,只要怎样就是线段?
意图:通过位置的变化、长短的变化、同一根线段不同位置、长度的变化,引导孩子透过现象把握线段的本质: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都是线段,与位置、长短无关,且感受线段的不同长度。且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下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找线段。
(1)我们用线拉出来了线段,身边哪些物体上也能找到线段?
跟同桌一起找找说说
交流:这条边能看成线段,为什么?——指线段和端点——有这么长
(2)给实物:书 指一指——动画演示。
牙膏盒:一个点出发能找到几条线段?
(3)折出线段:(圆形纸片)这张纸有线段吗?不能借助任何工具,你能变出线段吗?——折痕也是线段——折出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上前比一比。
3、过渡:除了拉直的毛线看成线段,还能把物体直直的边看成线段、连一开始看不见的折痕也能看成线段。线段都认识了吧?
意图:通过找身边物体上的线段,引导孩子理解“直直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把单一的素材多样化,将单一的表象丰富化,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线段的本质特征,建立线段的准确表象。
三、画线段
1、闭上眼睛想想看,线段长什么样?(引导想象:都是什么样的?)
你会把想好的线段画下来吗?
提示:借用尺子画,为什么?
展示:两种画法,更喜欢哪种?
范画:老师也来学着画一画。
生再次画:再画一条。
意图:这是将线段抽象化的环节。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找生活中的线段等活动体验,自发将实物中的线段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学生自主建构线段概念,将形象的生活中的线段数学化!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2.图形中的线段: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十二边形
要演示三角形的线段
结: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
3、连点数线段
(1)两个点:连接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线段
(2)三个点
师:老师增加点难度,画出几条?想一想,说一说,课件验证:这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这两点之间也可以画一条,这两点之间也可以画一条,也就是说“每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
三个点,画三条,连接起来是个什么图形?连一连
(3)四个点?先想——说——能有序一点吗?——再想想说说——动手画一画。
为了不遗漏,我们要做到有序。(按点的顺序,先外面再里面)
意图: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特点,且感受线段在数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理解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谁来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我们还知道线段是有长短的。
两点之间连线段要有序。
留两个作业:5个点,找找折纸里面最长的那条线段,画出来。
意图:课虽已结束,但思考还在继续。引导孩子挑战自我,活用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后反思:
1、概念的命名该哪般?
数学书上的概念是“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这样解释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但不利学生整堂课的语言表述。而“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叫线段”,将线段的特点概括的精简,又易表达;且这样表达,对线段特点的指向性更明确,有利于学生判断、辨别和应用;既然是起始课,为何不把简洁的数学语言给学生呢?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怎样能让孩子观察发现“线段有两端点”?
孩子观察的线段一般会停留在直直的特点上,很难自主发现另一个特点“有两个端点”。通过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线的一头对齐,看另一头,引导学生关注到两头的作用:两头的位置确定了线段的长度。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关注两头,孩子眼中的两头就是“两端点”。但孩子会受材料的局限,会思维定势: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设计同一条毛线上,捏的位置不同,线段也不同,线段的端点的位置也不同,从而感受两端点其实就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单单的“毛线的两头”。
3、长度的感知要充分。
长度和长度单位一般都需要用相应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是建立长度和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相应线段的长度,因而认识线段也是学习测量的必要前提。本课重点是认识线段的特点,感知线段的长度,建立长度的概念也应是本课的重点。
(1)比较两线长短初步感受线的“长度”。黄线比红线长,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的黄线的长度和红线的长度,且引导孩子指一指两条线的长度:“从这头开始到这头结束,有这么长”。
(2)指导线段的指法。往往学生指线度,为了指起来方便,只会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样随意指不利于感知长度的概念。在拉线断、找线段时,应有意规范孩子的指法:沿着线段从头指到尾,以此来感知线段的整体即为线段的长度。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4、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
在出现问题时,不急着给予答案。而是让不同想法的学生来解释、解决问题。如:整段毛线中取其中一段时拉成线段时,学生都判断不是线段,有学生认为有线段,班内意见不统一,于是停下进度,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最终全班认为老师两手之间的直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在交流中不断建构线段的准确表象。又如:连接两点能画几条线段,学生答案不一,大多数认为只有一条,有部分孩子认为有3条、4条、5条。于是,再次停下进度,充分暴露学生想法:
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1:线段必须是直直的,由此排除了两条曲线;学生2:最外面连接的是两条线段,由此说明线段必须从头直到尾,中间不能拐弯。最终全班统一想法,连接两点只有一条线段。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倾听、思辨中丰富线段的特点,抽象出线段的本质属性。
5、不完美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课上,因电脑出问题,自动播放课件,影响了学生思考的高度,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但并没有影响学生对线段概念的理解,问题多多的课堂正式平时的常态,怎么利用好生成,应成为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