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
(苏晓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214422)
【摘要】在禅门里,有“善知识”、“恶知识”之说。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很奇怪,知识怎么会有善恶之分?后来才知道,原来它们都是指的是人——“善知识”是指由善性、有智慧的人,他们能引人离恶修善,而“恶知识”就是说恶法、讲邪道,使人陷于邪路魔障的恶德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努力“精进”,使自己成为“善知识”,才能照亮了自己,温暖了自己,也才能照亮并且温暖那些每一个在我们身边的人……
【关键词】教育 爱 转变 思考
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却在我的课堂上让学生写起了作文——《关于数学,我想说……》。那会儿的我,初登讲台,多的是激情与热血,缺失的是一颗柔软的心。拟定作文题目,孩子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写:数学老师、数学课堂、数学作业。有的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有的只言片语应付交差,为了进一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给足他们一堂课的时间写作文。
铃声响起,我拿着孩子们的本子走进了办公室,一本本翻开,一个一个写上回复,耐心而又细心的看着,这个远比批作业要费神的多。其中的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大清,但有两点却让我始终难忘。
(1)我从上午到下午,一直在读孩子们的心声,发现里面涉及到的比较多的就是“老师,希望你在课堂上多笑笑”。我不禁反思自己,课堂上的我难道真的不会笑?
(2)在给孩子们写回复的时候,有时情到深处会情不自禁的留下署名“永远爱你的苏老师”。然而,那些没有被我署名的,却在晚学期间,争先恐后地说“我要,我也要”。
通过这次作文事件,我内心深处感触颇深,教育是灵动的,甚至觉得,教育不过就是为了师生彼此的微笑。我们的校园,本应是布满了笑容的,而且在我们上课的课堂上,不也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马。然而现在的学习太苦了,那些原本应该快乐并且美好的过程,却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实现它的价值,那些最初的教育,其实应该是愉悦的、平缓的、温润的。为了让学生遇到像这些的美好,我们要从自己开始改变,从我们的微笑开始引导。
当然,通过这次心灵的沟通,孩子们的变现也是异常高涨。少上一节课的知识,却换来了孩子们内心更持久的动力与激情,适时地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就如适时地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天堂在哪里
记得,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也曾尽量公平的对待学生,但到底还是忍不住,对成绩好的,多了些“青眼”,对纪律差的,多了些“白眼”,对考试成绩糟糕的,更少不得批评、指责、甚至气急败坏地讥讽、奚落。三五回下来,弄得学生累,自己更累。直到有一天,跟一位同事交流,那同事说不上优秀,但很敬业,对学生非常友善。他告诉我,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其实更让人佩服,也更值得我们同情。
“你想想,他们每天把英语听成外语,把数学听成外语,甚至把语文听成外语,该多么可怜。可他们仍要做出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仍然要假装虔诚地听我们口若悬河的念经布道,每天六节课,一学期下来多少节课?对他们来说,那都是天书,都是味同嚼蜡的东西,但是他们还得坚持,还得忍耐,你说他们容易吗?”
听着他的感叹,我暗自惭愧——人都有向上、向善的心,那些表现差的孩子也有,但在学习面前、在成绩面前,他们又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谁都会难受,可谁能真正理解他们?没有谁愿意当差生,但他们不得不当,他们容易吗?
同事的那番话,我至今依然记得。他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改变了我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很多时候,对待差生,我们似乎更容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们没有想到,理解多一点,同情多一点,也许我们就会更人道一点,更人性化一点。
张文志先生曾说过,教育这件事是中年人的事业。对于这点,我十分认同。每当人到中年,便会开始深刻地领悟到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作为中年人的教师,大部分都已经为人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感受到各种艰辛和不易。中年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因不同的经历会让他们自然调动自己养儿育女的经验和各种情怀,从父母角度用慈爱和怜爱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正是这种情感的发散,会让中年教师更加宽容,更加悯爱学生,甚至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慈爱——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才学会了真正地爱。教师如果不爱学生,就好比歌唱家没有了嗓音,乐器师没有了听觉,绘画家没有了色彩感。初为人母,更加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有柔软之心、慈悲之心、仁爱之心。
然而让人惋惜的是,目前的教育,我们太过强势,用坚硬的态度取代了原本柔软的爱,功利的目的取代了原本的慈悲之心,冷漠的方式取代了原本仁爱的心——当教师们缺乏了这些重要的东西,那么在孩子们的心里,同样也难以培养出这些情怀来。尽管他们原本是纯真的、良善的、温润的。说到这里,我儿子名字里的一个“润”字,就是作为母亲对他的无限寄托。
教育其实就是播种,把教师所具有的东西,播撒在孩子的心地上;你播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长出什么样的苗来。
如何让孩子的眼睛找到天堂
米兰昆德拉有句话,我非常喜欢:“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事实上,正因为孩子是不完整的,才有完整的可能;正因为孩子是不完美的,才有走向完美的可能。每个成长中的生命,都有无限多的“可能”,问题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领,让他们把潜在变成显在,把可能变成现实。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的最大美德,就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教育就像水一样。而那水,就是我们内心的柔蜜情怀,它来自是我们内心纯粹的感情。我们要像那载歌载舞的水,去深切地去关怀和爱护学生。越是成熟稳重的教育工作者,越是会会在水中自由翱翔,愉悦前行,通过自己的艺术让那些有棱有角、甚至有缺陷的石块,渐臻完美。
【参考文献】
1、《幸福教师五项修炼》谢云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朱永新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