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张文质先生曾说, 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人到中年, 就会更深 刻地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年教师,一般而言,都已为人父母,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艰 辛和不易。在从事教育时,他们自然会融人自己养儿育女的经验和情怀,用父母般的悲悯和 怜爱去理解学生、体谅学生。这种理解和体谅,会让他们更加宽怀,更加悯忍,甚至更加慈 爱。 很多时候, 我们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才学会了真正地爱。
二: 案例描述
( 1 ) 情境一: 地点: 教室 对象: 学生 事件: 作业拖沓, 字迹潦草 解决方案: 破口大骂 这是五年前我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案
( 2 ) 情境二: 地点: 教室 对象: 学生 事件: 作业拖沓, 字迹潦草 解决方案: 分类处理
三: 案例分析: 这里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女孩子,她的语速和速度都特别慢,但思维可以,我和她妈妈交流过,有些重复的题型可以免做,如果她能力可以,也可以提前做。基本一学期下来, 虽然相对比较慢, 但是思维和学习兴趣依然在。 她曾经在幼儿园的时候对吃饭有过心理阴影, 也是对她进行了慢处理。 现在的教师, 太过坚强、 坚硬, 而少了些柔和、柔软。仿佛一旦做了教师,就必须态度 坚决、 神情坚毅、性格坚定、意志坚贞, 必须说一不二, 令行禁止, 违者重处。 而且越是优 秀的教师, 越是如此。 现在我早已不教那个班了,前两天碰到这个女孩子,她隔着老远大声叫我,然后摇摇晃 晃跑过来, 抱着我说 ” 苏老师, 我想你 ” 这几个字, 将我的心塞得满满的。有些时候,我们出于本能的善良和宽容,做了我觉得 该做的事, 却在这个孩子的世界里播下了爱与快乐, 教育原来如此美丽、 简单 !
四: 反思总结
1 、 尽心尽力 我们选择教育, 或者是真心喜爱,或者是迫于无奈,或者是大道传薪之求,或者是谋生 糊口之需, 不管怎样, 只要我们做了, 还在做着, 就应当尽可能做好一做好, 既是我们的 本分, 意识到自已的职责和使命, 也明白到自己的边界和局限。在我的身边, 我曾见到过这样的老师:她们走进校园, 就觉得兴奋, 一看到孩子, 就感 到欢喜, 登上讲台, 就非常激动。 这样的老师, 多像那只 ” 一 - 看见蜂房就会激动”的蜜蜂: 终日辛勤奔波, 忙忙碌碌, 却 不计得失, 不问功德。 现在我做着与教育和教师有关的事情。我愿意做这样的事,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我甚 至愿意这样想:如果教育真是在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那就让我做这样一只 ” 激动 ” 的蜜蜂吧。 尽管终其一生, 或许都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但我知道, 那丰硕 的蜂房里, ” 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 ” 。 这就足够了。
2 、 爱生活, 爱自己 教师是什么?春蚕、蜡烛、粉笔、 园丁、 春雨、 人梯、 老黄牛、 孺子牛、 人类灵魂的工 程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多少年来, 人们一直这么评价着。但是我认为: 教师是人, 普普通通的人, 有血有肉的人, 食人间烟火。 身为教师, 做教育是职业, 是本分, 但是教育不是教师的全部生活,教学也只是教师生 活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教师, 固然要爱教育, 但是首先要爱生活。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固 然应该爱别人, 但是首先应该爱自己。 学生接受教育, 除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生活,学习如何生活得更好。一个人不 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交给别人,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教给学生。不热爱生 情的教师, 怎么可能让学生热爱生活 ? 怎么可能让学生因为他的物自面生活得更好 ? 连自已 的家人都不能好好爱的人, 怎么可能教学生好好去爱 ? 所以, 要当一个好教师, 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合格的人。合 格的儿女、 配偶、 父母。 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 也是做教师的必要前提。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当努力培育好每一个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说,真爱孩 子, 请从爱自己的孩子开始 ; 真爱教育, 请从爱自己的生活开始。 我曾经的师傅说, ” 教育说到底, 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这可是直接影响教育效率的。 ” 她的生活理念就是: ” 努 力地工作, 为社会进步出力 ; 尽情地生活, 享受社会进步的美好。 ” 她不像一般名师那样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尽管很多事要靠业余时间完成,但每周她都会 安排两次球类运动、 一次游泳运动。 ” 这是雷打不动的, 再忙也没有忙到一周抽不出 3 小时 的空隙。 ” 她认为在生活中, 我们过好每一天, 才会形成幸福的人生: 在工作中, 做好每一 件小事, 才有可能成大事。 ” 她甚至觉得, 逛街也是一种幸福, 充满诗意和享受。
3 、 学会等待 孩子的手很小, 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 ” 。 这里是不要 ” 多 ” , 我们中国化的理解是: 放得也不能太 ” 快 ” 。 放得太满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下子就压垮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当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而教师过度的解读或卖弄往往弄巧成拙。我在教学中, 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 ” 问题学生 ” , 当时并没有实质的转变,而这些学 生成人后心智健康, 很正常, 有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是什么时候丧失 了学习兴趣的 ? 他们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 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家长、 教师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而他们由于能力的限制,长时期精神疲惫,实在跑 不动了, 于是他们干脆坐下, 再也不想站起来了。无论是学校、教师, 还是家庭, 都不要揠 苗助长, 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