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共鸣,因为自己曾经也是这么过来的:“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枯燥而辛苦的事情,能够发自内心热爱既有教学模式的,只能是少数产生了学习优越感的人……给予领先的学生富有挑战性的新任务和目标,通过交叉使用‘最近发展区’和‘挑战式学习’的原理,带着孩子们自信地成长。——俞敏洪”、“我们的学习缺乏关联性、创造性、合作性和挑战性,只是简单地对信息进行海绵式吸收,这只需要短期记忆的参与就行——本书作者”、“孩子们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互动式学习,他们需要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杜威认为,坐着观看影片里播放的内容与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积极参与的、社会性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被动观察。”“标准化系统中最具破坏性的缺陷:采用认为设计的时间轴,让每个学生都去适应整个班级既定的学习速度,而不是按个人的学习速度去学习”……
书中提到的表现遗传学的观点“基因的表达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基因表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环境会影响、促进基因的表达,使之更适应环境、因此,生物基因与环境因素是合作关系,‘先天’与‘后天’并非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关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关键的”与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平衡”不谋而合。
在读到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的《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一章时,除了共鸣之外,还有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1、智教育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反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通过最优秀的“视频解说”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最近发展区的不断上移。但有两个先决问题需要解决:a智教育是否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据我所知,有粗心的学生只是因为粗心少了一个小数点,就被系统误解为不会,需要重新通过视频介绍学习。b通过“视频解说”是否就一定能促使学生理解,借用之前杜威的观点还值得商榷,因为解说环节还是缺乏互动。
2、优秀好学的父母可以尽可能地解决上述2个难题,在借助人工智能基本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之后,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将一些“基本概念”通过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不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提前主动建构,对于“疑难概念”,也可以针对行地重新创设情境,再次通过PBL主动建构、辅助讲解。
3、智适应技术是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这个工具促进学生学习。但如何使用这种技术,关键还是要看使用这种技术的教育者,比如我自己,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附件: